一個村莊的百年史詩
□劉炎

中宣部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世紀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江蘇人民出版社)近日出版。該書由江蘇省文聯主席章劍華創作,秉承紀實文學的筆法,聚焦大變局中的中國江蘇吳江開弦弓村(即費孝通先生《江村經濟》中的江村),以費達生、費孝通姐弟在開弦弓村所進行地技術革新、小康實踐、社會觀察為主線,全景式展現了開弦弓村幾代人為實現小康理想經歷的艱難曲折和頑強拼搏。
江蘇蘇州吳江開弦弓村,以費孝通先生名著《江村經濟》中“江村”之名而聞名于世。江村的民間蠶絲企業,早在上世紀20年代末,就點燃了江村百姓的小康之夢。擺脫貧困是第一位的,再有點余錢,就更好了。這種小康理想,既是局部的,也是偶然的,很快被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侵略者的鐵蹄、動蕩的社會環境擊得粉碎。
第一階段的小康理想,始于上世紀20年代,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校長鄭辟疆帶領費達生、彭欽年、原茵等青年教師,在開弦弓村小清河畔建立合作社,試點推廣新蠶種——鐵種,改進育種和繅絲技術,開展“蠶絲革命”。樸素而原始的小康夢想,歸結起來是:擺脫貧困,吃飽飯,有余糧。正如費孝通先生在《江村經濟》中所分析的,在當時的開弦弓村,僅靠傳統農業,佃農無法維持基本生活,蠶絲業是主要經濟來源。而土法養蠶,蠶絲的產量和質量堪憂,“洋絲”涌入之后,更對土絲的銷售帶來了致命沖擊。推廣新法育種,新法繅絲,建立合作社,打開蠶絲銷路……這些工作并非一帆風順。開弦弓村村民保護蠶種,盡力保護工廠,保持民族氣節,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第二階段的小康理想,從抗戰勝利之后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前。這是一個非常曲折的探索歷程。小康的內涵接近費孝通先生的“東方小康”圖景:自給自足,小富即安。改變建國初期“一窮二白”的局面,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是擺在全面人民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建設過程中,有困難、有曲折、有彎路,開弦弓村也在經歷著艱難的探索和實踐。以費達生、費孝通、林大弓、林大開為代表的先行者們,頂著巨大的壓力,堅持生產自救,幫助村民擺脫貧困。
第三階段的小康理想起自改革開放,延續至今。江村還是《江村經濟》中描述的那個村莊嗎?面對外部世界的疑問,費孝通先生多次再訪開弦弓村,用實地調查的結果,給出了響亮的回答:不是!它是一個能為消除工農差距、實現工農結合的社會開辟道路的新江村。這個階段的小康理想逐步清晰,不斷接近全面小康目標的內在要求。解放思想,發展生產力,實現全面的、平衡的、可持續的小康目標,成為全國上下的共識。開弦弓村正以全新的面貌,挺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
相關新聞
- 2020-11-03解讀新格局新趨勢
- 2020-10-19《DK人類登山史》:因為山在那里
- 2020-10-13《我的二本學生》:聆聽青春的心跳
- 2020-10-09重申文學的“森林立場”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