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會意字,《說文解字》對其解釋為:“微,隱行也。”本義指隱秘地行走。在現代漢語中,微也常用來形容事情微小、輕微。清代學者王懋竑在《書座右二章》中說:“長堤潰蟻穴,君子慎其微。”詩句強調的重小處、重細行、重微末的修身之道,今日仍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慎微,能成大事。慎微體現著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審慎于細微,方能見微知著,洞察先機。老子在《道德經》中講:“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明代呂近溪曾說:“圖大者,當謹于微。”意思都是說,解決難事要先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從細微的地方做起。戰國時期,魏國相國白圭在筑堤防洪中注重細枝末節,經常派人巡查,一旦發現堤壩有漏洞便會立即修整,哪怕是很小的蟻穴。在白圭任內,魏國沒有鬧過水災,百姓交口稱贊。
慎微,能正官德。古人云:“不矜細行,終累大德”。良好德行的養成,無不始于微、成于微,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皆是體現,為官之德亦是如此。東漢揚州刺史巴祗敬小慎微,嚴守公私界限,為官時晚上如有客人因私事來訪,其寧愿與客人在黑暗之中交談,也不點公家一支蠟燭,留下“不燃官燭”的佳話。明代官員周新任浙江按察使時,遇人提烤鵝前來拜見,沒等周新拒絕,送禮人便放下烤鵝搶步出門。烤鵝雖非重禮,但周新不以為微,將烤鵝掛于門上,以此告誡再來者“免開尊口”,從此送禮者絕跡,“周新懸鵝”的故事流傳民間。審慎于細微,始終做到“心不動于微利之誘”,方能正官德、贏民心。
慎微,能守清本。《后漢書》有言:“明者慎微,智者識幾。”重小節,歷來深受賢人智士所推崇。細微之處見品格,細微之處見成敗。在處世中始于小,防于小,才能防微杜漸,守住清正廉潔之本。被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連一日三餐都嚴格自律,人們稱他為“于青菜”,一生清廉正直、勤勉樸實,堪稱古代為官者的典范。在我們共產黨人的隊伍中,也不乏這樣的清廉之士。焦裕祿因長子焦國慶利用縣委書記兒子的身份看了一場“白戲”,第二天便帶著兒子認錯、補票,并以此推動出臺蘭考縣《干部“十不準”》,在為蘭考干部劃下廉潔從政底線的同時,也告誡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要謹小慎微。
盡小者大,慎微者著。慎于微,不僅是一絲不茍的人生態度,更是一種信念操守、道德修養,貴在日日為繼、久久為功。《老子》中言:“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黨員干部當常懷慎微之心,將慎微視為修身之本、為政之要,在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防微杜漸,篤行致遠。(作者: 陳前程)
- 2024-03-20清廉中國·文物話廉丨千古治家之經
- 2024-03-20新官上任,下馬威不可行
- 2024-03-19多干實事,就是禮敬上司
- 2024-03-18只為升遷不為百姓,不是好官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