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構建起“一小時生活圈”,崇禮開始成長為馳名中外的“滑雪小鎮”,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初見成效……推動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冬奧會正寫下點睛之筆。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人口總數超過1億人,土地面積超過21萬平方公里,地域一體、文化一脈,協同發展意義重大。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時,明確將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重大國家戰略,強調“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廣袤的京津冀大地開啟了大變革、大發展、大跨越的歷史性一步。
2015年7月,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舉辦權。舉辦冬奧會成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兩地三賽區,一張圖,一盤棋,一股勁。
如今,北京冬奧會賽程過半,成果豐碩。從交通路網到生態環境,從產業轉型到公共服務,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美麗畫卷也正鋪展開來。
道路通、百業興,交通先行帶動“一小時生活圈”形成
2022年1月6日,北京冬奧列車身披“瑞雪迎春”涂裝,亮相京張高鐵。1月21日,京張高鐵開啟冬奧運輸,北京清河站至延慶、太子城、崇禮站分別只需要26分鐘、50分鐘、65分鐘即可到達。兩年多前,世界首條時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鐵——京張高鐵正式通車。自此,張家口正式進入京津冀“一小時生活圈”。
“天地合德,百年京張。”從京張鐵路到京張高鐵,一字之差,卻穿越百年滄桑,通向美好未來。京張高鐵崇禮支線太子城站開通后,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崇禮院區院長敖英芳感慨:“今后去崇禮,再也不用在路上顛簸七八個小時了。”“一個小縣城,兩座高鐵站”,這是崇禮百姓過去不敢想的事情。現在,崇禮已成為京津人“抬腳可及”的滑雪勝地。
交通是區域協同發展的“先行官”。北京攜手張家口籌辦北京冬奧會的近7年,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大踏步向前的時間。“軌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立體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一體化交通網絡越織越密。京張高鐵(含崇禮鐵路和延慶支線)通車運營、京禮高速全線通車,賽區內外交通干線越織越密,一批綜合性交通樞紐逐步建成,京張區域交通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完善。此外,三地累計打通、拓寬對接路、“瓶頸路”超2000公里,京唐城際、京濱城際鐵路建設也全面提速,并計劃于今年年底前建成通車。
運輸服務相通相融,對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同樣意義重大。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境外運輸和通關難度大。以本屆冬奧會雪車和雪橇的跨國運輸為例,車橇場館物流團隊與北京、天津等海關密切聯系,以確保通關順利。天津海關在主要口岸通關監管現場開設冬奧會物資專用窗口,提供通關、監管、咨詢等“一站式”服務,實施全天候通關和優先查驗等保障措施。
作為北京冬奧組委明確的賽事物資海運貨物進境推薦口岸,天津港在冬奧會物流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海上門戶樞紐作用。據天津港集團副總裁劉慶順介紹,該集團與海事、海關、邊檢等口岸部門及企業單位協同作戰,開通冬奧會物資“綠色通道”,以保障物資快速周轉。同時,統籌“人、機、場、車、船、貨”等生產要素,壓縮輔助作業時間,充分發揮港口效能。
見藍天、用綠電,綠色發展貫穿賽前、賽時、賽后
近年來,京津冀居民愈發明顯地感到,抬頭可見藍天白云的日子越來越多。去年,北京一級優天數為114天,較2013年增加73天。用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于建華的話說,“藍天底色更純、含金量更足”。
環境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先行先試的重點領域之一。加強大氣污染聯合治理,打贏藍天保衛戰;推動水污染聯合防治,提升區域水生態環境質量;聯合開展土地沙化治理,綠化風沙源頭……以北京冬奧會為契機,一張“環保路線圖”在京津冀地區悄然鋪開。
下大力氣推動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和政策創新,是實現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三地啟動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建立定期會商、聯動執法、聯合檢查、重點案件聯合督察和信息共享五項制度,排查處置跨行政區域、流域重污染企業及環境污染問題、環境違法案件或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同時,通過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和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等機制的運行,大氣、水、清潔能源在三地間的調配更加高效。
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京津冀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已見成效,區域大氣、水、森林等生態環境質量得到大幅提升。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看來,“進一步深化聯防聯控聯治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
除了藍天,還有“綠電”。美麗的冬奧故事背后,京津冀綠電應用引領低碳能源發展。據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冬奧辦副主任雷為民介紹,2018年2月28日,張北柔性直流工程破土動工,河北省張家口市、承德市和北京市延慶區分別建設新能源送端換流站、調節端換流站、受端換流站,新建線路總長度666公里。
“在擁有多項世界第一的張北柔性直流工程投運后,奧運史上首次實現全部場館綠色電力全覆蓋。”國網冀北電力副總工程師兼冬奧辦主任康健民說。通過建立跨區域綠電交易機制,北京冬奧會各場館常規電力消費需求100%由可再生能源滿足。
不只是冬奧,在科技與綠色的探索下,張家口市所在的壩上地區的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源源不斷地輸送至北京,點亮萬家燈火。未來,冀北地區每年向北京的輸電量能解決北京年用電負荷的20%左右。“用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夢想成真。
在北京冬奧會籌辦時期,積極謀劃場館賽后利用是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應有之義。天津薊州國家冰上項目訓練基地在速度滑冰館的改造中,兼顧專業訓練和普及冰上運動,實現了冬季、夏季體育項目共用的目標。賽后,該基地還將逐步向公眾開放,成為京津冀地區優質的冰上運動健身場所。
同樣,早在規劃建設階段,北京、延慶和張家口三個冬奧村就將賽后利用納入考量。延慶冬奧村按照四、五星級兩個酒店模式進行建設和賽后運營;張家口冬奧村將在賽后作為滑雪公寓出租或出售。“賽后,運動員公寓將很快轉換為北京市人才公租房,面向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人才配租。所有家具也均采用租賃方式,賽后可以配置到相關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北京冬奧村場館運行團隊居民生活服務經理李彬表示。
參與冰雪、推動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為發展注入新動力
北京冬奧會成功申辦,點燃人們對冰雪運動的熱情。截至2021年10月,中國冰雪運動參與人數達到3.46億人,“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愿景成為現實。以籌辦冬奧會為契機,包括冰雪健身、冰雪培訓、場館運營、冰雪賽事服務、冰雪裝備研發制造、冰雪旅游等在內的冰雪產業鏈條在京津冀地區蓬勃發展。“冷資源”釋放出“大熱量”,冰雪產業正成為拉動區域協同發展的新引擎。
作為北京冬奧會主辦城市,京張兩地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冰雪制造業呈現集聚發展態勢。北京成為“雙奧之城”,張家口成為中國十大人氣新興冰雪旅游目的地之一。一批冰雪裝備制造園區和重大項目建設加速,打造地區冰雪產業發展的特色亮點。北京市自2016年開始,連續舉辦國際冬季運動(北京)博覽會,引入眾多全球知名冰雪裝備品牌,展示全球前沿冰雪科技創新成果,助力區域冰雪裝備產業發展。
“半城葡萄半城鋼。”憑借雄厚的工業基礎和充足的產業工人,張家口規劃建設了高新區冰雪運動裝備產業園和宣化冰雪產業園等冰雪裝備研發制造集聚區,打造輕重裝備結合、研發制造服務兼顧的全產業鏈冰雪運動裝備制造基地。截至2021年12月15日,全市累計簽約冰雪產業項目97項,總投資373.28億元,落地項目79項,投產運營項目41項。
立足城市功能定位,京津冀在冰雪運動、培訓和賽事服務等領域,構建互補互促的產業體系。位于北京市朝陽區的陳露國際冰上中心,每日花滑和冰球課表從早到晚排得滿滿當當??偨浝項钜滑|說:“2017年開始營業時,我們只有1支冰球隊,如今增加到8支。經常來訓練的學員有220個。”
張家口市崇禮區擁有7家大型滑雪場,區域內各級別雪道169條、總長162公里,其中15條雪道通過國際雪聯認證。隨著冬奧持續升溫,芬蘭、挪威、日本、韓國等國家隊選擇到這里進行訓練。截至2020-2021雪季末,崇禮雪場累計承辦舉辦國際、國內冰雪賽事活動300多項(次),參與冰雪運動人數累計突破500萬人次。
冰雪旅游方興未艾,加快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成為推動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舉措。京張兩地把握冬奧機遇,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推動體育產業、文化休閑、冰雪旅游融合發展,為持續帶動區域協同發展注入新內涵。
在做好頂層規劃設計的基礎上,京張兩地探索體制機制創新,完善區域合作機制,建立互聯互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務網絡。京津冀三地體育局聯合制定并實施《京津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規劃》,利用服貿會、京交會、文博會為冰雪體育組織、經營單位搭建服務平臺,促進冰雪健身、冰雪培訓等業態發展。
借力冬奧,京張地區“冰雪+”效應逐漸形成,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雛形初顯。今年1月,我國公布首批12家國家級滑雪旅游度假地名單,北京延慶海陀、河北淶源、河北崇禮滑雪旅游度假地入列其中。冰雪旅游成為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沿線地區的新亮點與新增長點。
在崇禮,滑雪場和滑雪小鎮生意興隆,昔日的貧困縣已變為如今的“冰雪勝地”。2019年,美國《紐約時報》評出當年52個值得前往的旅游目的地,崇禮榜上有名。在業界人士看來,借助冬奧會效應、國際一流標準場館群“落戶”,崇禮擁有了一個成為國際“冰雪勝地”的美好未來。當前,張家口致力于把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成奧運經濟增長帶、文化產業集聚帶、區域合作示范帶,圍繞休閑體育、旅游、冰雪和健康的產業空間布局逐步完善。
教育醫療,公共服務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努力在交通、環境、產業、公共服務等領域取得更多成果。乘著北京冬奧會的東風,京津冀加大在通信設施、氣象保障、餐飲住宿、教育醫療等多方面的投入,建立健全協同共享機制,推動區域整體公共服務水平提升。
對冬奧會雪上項目來說,降雪、氣溫、風速、能見度等氣候要素關乎賽事進行、競賽成績和運動員安全。北京冬奧會是首次在大陸性季風氣候帶舉辦的冬奧會,加之延慶和張家口賽區地處山區、地形復雜,氣象服務保障難度更大。
近日,京津冀地區迎來降雪,冬奧山地賽場核心區域的“北京睿圖”數值預報模式體系,在服務保障雪上項目中功不可沒。北京市氣象局副局長梁豐介紹,“北京睿圖”數值預報模式體系能夠實現京津冀區域500米分辨率、冬奧山地賽場核心區域100米分辨率、逐10分鐘快速更新。此外,氣象部門已建成輻射北京、河北,支撐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大賽區氣象服務的信息網絡,提供互聯共享、相互備份的冬奧氣象數據服務;建成“專網+云端”視頻會商系統,實現中央氣象臺、北京市氣象局、河北省氣象局及賽區現場多點靈活的實時會商。
以賽會服務保障需求為引導,京津冀從實際出發,通力合作,提升區域醫療服務水平。在直升機救援方面,北京、延慶、張家口加強山地空中醫療救援體系建設,實現航線審批、空域開放、空中醫療、空地對接等環節無縫銜接,增強國內空中救援能力,為未來我國山地戶外運動和大型冰雪活動提供保障。在雪上醫療救援方面,北京冬奧組委從北京、河北選拔滑雪醫生,經培訓、實戰考驗,助力北京冬奧會雪上醫療救援,推動我國雪上醫療救援事業發展。
在公共服務領域,無論醫療還是教育,北京進一步發揮對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依托自身醫療優勢,北京支持醫療資源對外援助服務、加強培訓交流、共建合作醫院,制定實施一系列利于醫療資源整合共享的服務政策。“北醫三院崇禮院區的投入使用,既提升了冬奧醫療保障能力,也讓崇禮百姓不出縣城就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敖英芳表示。
目前,北京市冰雪運動特色學校和奧林匹克教育示范學校均達到200所,延慶區推進北京國際奧林匹克學院建設。“冰雪運動進校園”做到16個區全覆蓋,中小學生上冰上雪已達近210萬人次。2016年至2020年,北京對口幫扶張家口教育項目20個,支持張家口學校建設類項目25個,投資近2億元。
完善通信基礎設施,以智慧冬奧帶動智慧城市建設;圍繞冬奧保障,帶動住宿接待、餐飲服務水平提升;以冬奧會醫療服務為支撐,促進京張醫療服務協同發展;推動冰雪運動進校園,加快提升區域教育均衡化水平……在公共服務領域,京津冀共建共享持續深化。
共享發展成果,共創美好未來。在北京冬奧會強有力的牽引作用下,京津冀從“相加”到“相融”,跑出協同發展新的加速度,交出冬奧籌辦和本地發展兩份優異答卷。面向未來,機遇無限,京津冀協同發展必將不斷開創新的輝煌。(本報記者 付筱菁)
相關新聞
- 2022-02-15二七廠蝶變:科技自立自強
- 2022-02-15信息通信新科技打造“智慧冬奧”
- 2022-02-15方寸徽章盡顯奧運情懷
- 2022-02-15送不出去的節禮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