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2022年冬奧會前,速度滑冰國家集訓隊在二七廠基地內緊張訓練。 韓海丹 攝

圖為速度滑冰運動員高亭宇在進行牽引訓練。 (北京體育大學供圖 李婕睿 攝)

圖為二七廠基地專項體能館中的不穩定訓練臺。 (北京體育大學供圖 李婕睿 攝)

圖為二七廠基地用于常規輔助訓練的輪滑館。(北京體育大學供圖 李婕睿 攝)
北京冬奧會上,中國短道速滑隊無論是老將武大靖、范可新還是中生代名將任子威,抑或是初出茅廬的小將李文龍,都有著出色的發揮。這背后,離不開全隊長期駐訓的大本營——二七廠國家冰雪運動訓練科研基地發揮的重要作用。
這里曾是中國現代鐵路業發端、壯大、成熟的重要場所,我國第一臺“建設型”蒸汽機車和第一臺內燃機車在這里誕生。如今,改造后的二七廠基地成為冰雪運動重要訓練基地,從整體設計、器材裝備到保障團隊,創下了許多“國際領先”“國內首個”。一路求索,二七廠基地傳承著科技自立自強精神,在新征程上迎來新發展。
工業遺存保護再利用,建筑功能發生改變,但蘊含的奮斗精神與時俱進一脈相承
在北京豐臺長辛店地區,矗立著一組濃厚“工業風”的建筑群,這就是中車北京二七廠機車有限公司,前身是1897年建的盧保鐵路盧溝橋機廠。自1900年遷至長辛店后,“二七廠”不僅孕育了北京最早的一批產業工人,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二七”工人運動策源地。
1920年底,北京共產黨小組成立,提出“到工人中去”的口號。為了喚醒工人階級覺悟,李大釗、鄧中夏等來到長辛店創辦勞動補習學校,宣傳馬克思主義。一天晚上,李大釗在黑板上寫下“工人”二字,對大家說:“工人最偉大,工和人兩個字接在一起就是個天字,工人頂天立地。”“中國工人運動還是從長辛店鐵路工廠開始的。”毛澤東曾這樣說。
中國速度,曾是二七廠的象征。1958年,全廠職工克服技術難題,生產出新中國第一臺“建設型”蒸汽機車,僅80多天后,又生產出第一臺內燃機車。在鼎盛時期,這里承載了全國調車機車一半以上市場份額,也是當時世界上唯一同時擁有整車集成和交流傳動核心技術的礦車制造商。1966年,工廠正式命名為“北京二七廠機車車輛工廠”,以紀念歷史上的“二七”大罷工。盡管后來幾經更名,但都保留著“二七”兩字。
2018年3月,在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中,擁有120多年歷史的二七廠正式宣告停產。與此同時,占地600多畝、構成老廠區轉型核心板塊的國家冰雪運動訓練科研基地開啟建設。
“以往,國內缺乏專業的冰雪運動訓練場地,很多冰雪項目的國家集訓隊需要長期在國外駐扎,不僅訓練成本高,科研保障也十分受限。”國家冰雪運動科訓基地聯建辦副主任宋國武告訴記者,對二七廠來說,閑置下來的老工業基地,正好可與體育產業相結合,對工業遺存進行保護再利用。“從停工的工廠到熱火朝天的國家冰雪運動科訓基地,二七廠這片土地上的建筑功能發生改變,但蘊含的奮斗精神與時俱進一脈相承。”
改造建設體現中國速度,“創新、綠色、節儉、共享、廉潔”理念貫穿全過程
推開二七廠基地速滑館大門,迎面的鋼網架與寬闊冰面極具視覺沖擊力,如果走近場邊,可以近距離感受到運動員訓練時飛馳而過帶起的風。
“中國速度不僅體現在運動場上,也體現在這座場館的改造中。”宋國武介紹,速滑館由二七公司原沖壓備料車間分廠改擴建而成,從改建開工到投入使用僅用時1年,“2018年10月,這里還是一個拆除后的坑,2019年9月28日就已經交付使用了,這種速度讓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驚嘆不已。”
以速滑館上方三層鋼網架的施工為例,“屋頂網架共計14976平方米,在室外低溫、冰凍條件下,采用超大型構件液壓同步提升技術,克服冬季低溫條件,31天就吊裝完成。”宋國武介紹,整個網架由2367顆螺栓球、747顆焊接球和14208根桿件組成,現場焊接完成5976條焊縫,施工工藝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鋼網架只是場館內諸多創新建造之一。速滑館內有2塊1800平方米標準冰面及1塊周長400米的大道速滑冰面,冰面總面積達到9382平方米,在冰面建設標準上與國家速滑館“冰絲帶”保持統一,采用先進的制冰系統技術和環保載冷劑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載冷劑具有環保、安全、無毒、不可燃等特點,比傳統乙二醇溶液載冷系統綜合節能30%至40%,冰面下層混凝土一次性超大面積攤鋪,無伸縮縫,澆筑水平精度高,全場平整度誤差控制在正負5毫米。”宋國武說。
“‘創新、綠色、節儉、共享、廉潔’理念貫穿了國家冰雪運動科訓基地全過程管理中。”國家冰雪運動科訓基地聯建辦副主任崔廣為表示,速滑館充分利用原廠舊鋼柱,前期采用冷拆除技術對原建筑物進行保護性拆除,將舊鋼柱拔出后進行除銹、翻新等處理,然后兩根舊鋼柱合為一根,92根舊鋼柱與新增鋼柱共同撐起近18000平方米的速滑館。“這些鋼柱見證了二七廠的歷史,我們希望能將這種歷史和二七精神傳承下去。”
不僅鋼柱留了下來,拆除的建筑碎料也以新形式留存。建造者通過引進的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新工藝,將建筑垃圾粉碎為再生骨料,以這些骨料為原料生產再生水泥制品,并原位用于科訓基地的工程建設,經測算,建筑垃圾資源化率目標值達95%以上。“節儉理念還體現在諸多細節中。”宋國武透露,科訓基地的辦公桌椅中有300多套是從北京體育大學搬來的舊物。
二七機車公司老廠區改建由國家體育總局、中車北京二七機車有限公司和北京體育大學三方聯合建設,其中運營主體為北京體育大學。“我們充分利用北體大的科研優勢,從大學向‘大學+基地’模式轉換。”北體大冰雪運動運營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趙煥剛說,基地后續運營也將響應國家號召,在訓練之余開放給公眾進行上冰體驗。
擁抱最尖端科技,敞開基地大門,助力中國冬奧軍團在最短時間內補短板、強弱項
如今的二七廠國家冰雪運動訓練科研基地,擁有綜合風洞館、滑雪風洞館、六自由度訓練館、速滑館、體能館、游泳館、運動員公寓等多個場館,總面積超過7萬平方米,大到風洞,小到每一個裝備,都有針對性地向不同項目運動員提供幫助。功能全、科技含量高,成為二七廠基地的“新名片”。
在六自由度訓練館里,用于訓練飛行員的防暈眩訓練器被引入體育領域,幫助運動員提升平衡能力。六自由度鋼架雪車訓練系統、越野滑雪訓練系統等可以通過高精度編碼器實時搜集運動員訓練數據,有針對性地提升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和賽場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二七廠基地建有國內首座體育綜合訓練風洞。“冬奧會的大部分項目運動方式與速度相關。通過風洞實驗室空氣動力學測試,以減少空氣阻力為目標,可以對運動員保持何種姿態,以及運動員的服裝面料、頭盔、雪車等運動器材如何設計進行優化組合,獲取最佳運動表現。”北體大冰雪運動運營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科技工作部副總監馮佳鑫說,風洞實驗室幫助教練員和運動員擺脫了過去訓練受天氣影響的局限,訓練頻次、數據精度都大大提高,“科技助訓讓運動員們在基地內一年的訓練效果就可以達到其他國家多年的成績,實現中國冬奧軍團的彎道超車。”
“沒有測試評估,就沒有科學訓練。”在基地全國第一個運動表現評估中心的墻上掛著這樣一句話。這里設有專門的技術總監,圍繞運動員運動表現的能量代謝、身體成分、肌肉力量、營養恢復、運動心理等模塊,都有專門的技術研發與服務人員與運動員、教練員配合,共同幫助運動員提升運動表現。
為了在最短時間內補短板、強弱項,二七廠基地擁抱最尖端科技,也將大門向國內外頂尖人才、頂尖企業、科研院所敞開。在此過程中,很多國內企業、高校都參與其中,并研發出了更低成本、更高效能的體育器材和訓練方法。
超大綜合訓練跑臺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跑臺是冰上項目、雪上項目、輪滑、跑步、自行車等眾多項目開展體能、技術訓練的專業設備。多功能跑臺可以增加運動員回轉、大回轉比賽速率,加快訓練節奏,加速重心轉移,讓運動員能更靈活運用腳踝和膝關節,提高運動員的核心力量和爆發力。
“跑臺尺寸越大,能夠開展訓練的項目越多,但技術難度也更大,進口設備的價格又十分昂貴。”馮佳鑫告訴記者,二七廠基地找到國內一家深耕該領域多年的企業,專門研發適合此次冬奧備戰的超大綜合訓練跑臺,尺寸、坡度、速度等性能都高于進口設備。
便攜式超低溫冷療系統也是如此。國外同類設備體積較大,價格昂貴,國內企業研發的低成本、便攜式超低溫冷療系統,可以在訓練基地甚至比賽場地使用,便于運動員在劇烈運動后第一時間接受恢復幫助。
為運動員提供“一站式”服務,形成“防診治控康”一體化醫療保障體系
過去,圍繞運動員的各個環節更偏向“各自為戰”,二七廠基地則第一次出現了科技創新保障團隊,他們由心理專家、營養專家、體能師等專業人才組成,為運動員提供“一站式”服務。而運動員對醫療健康的大量需求,也推動基地形成了“防診治控康”一體化醫療保障體系。
“接到建設基地醫療站的任務時,我們首先考慮的就是增加非藥物中醫特色技術治療區。”北京德爾康尼骨科醫院醫師賈銀龍告訴記者,在確保絕對不違反興奮劑有關規定的前提下,中醫特色技術治療團隊使用針灸、推拿、刮痧、拔罐等非藥物中醫特色技術,能夠對運動員很好地實現訓練前精準評估身體機能、精細制定防傷預案,訓練中動態監控機能指標、實時規范訓練細節,訓練后適時調整訓練計劃、快速緩解訓后疲勞,運動損傷后及時控制機能損失、科學加速身體康復。
此外,平時也能有效緩解運動員的情緒焦慮,解決失眠多夢、內分泌失調等問題。“實踐證明,中國的國粹確實能夠幫助運動員提升表現。”賈銀龍說。
區別于傳統的康復,二七廠基地的再生恢復區不再局限于使用聲光電磁熱這些物理因子、手法治療、康復評估量表以及輔助工具來實現運動損傷后的康復,而是通過使用熱代謝體能恢復艙、超低溫冷療艙、干式水療按摩床、下肢/上肢靜脈泵、空氣壓力治療儀、漂浮艙等設備,幫助運動員快速緩解疲勞、抵抗損傷、調節自愈,恢復體能。
“國內外比較流行的是通過冷療艙、冰池和按摩進行被動恢復。二七廠基地里,運動員所使用的是國內第一套專門針對運動后主動恢復的智能互動式訓練恢復系統。”負責這套系統研發和服務的賈樹立介紹,以往都是關注有了損傷怎么康復,現在是要把再生恢復工作做好,用數字化評估取代以往“累不累”“緩解沒緩解”的運動員主觀評價,運動員可以持續增強體能訓練量,也可以避免造成不可逆的運動傷害。
在基地內,記者看到一輛輛白色的大巴車整齊停靠在訓練館外圍。北京德爾康尼骨科醫院黨支部書記賈斌介紹,這些車輛是由該醫院自主研發改造的中國冰雪運動員移動醫療保障平臺。
“移動醫療保障平臺由中國冰雪運動員移動檢測車、移動CT車、移動口腔治療車、移動手術車、負壓急救轉運車、急救轉運車組成,既可以在基地駐點保障,也可以在基地和賽場間巡回檢測檢查,滿足健康檢測、手術和治療,是一所專門為中國冰雪運動員打造的‘移動野戰醫院’。”賈斌說。
據了解,移動醫療保障平臺通過聯通5G專用網絡和聯通骨干云接入中國冰雪運動員醫療信息管理平臺,與基地醫療站、中轉醫院、25家中國冰雪定點醫院以及100多位中國冰雪醫療保障特聘專家、醫務專家之間實時互通,共享運動員的健康檔案、檢查結果、診療記錄、影像資料,實現遠程多點會診,做到全地域、全天候醫療保障。(本報記者 楊文佳)
相關新聞
- 2022-02-15冬奧會匯繪丨人類努力了130年 速滑成績提高17秒
- 2022-02-15習近平同墨西哥總統洛佩斯就中墨建交50周年互致賀電
- 2022-02-14紀檢青年在一線丨“駐”到群眾心里
- 2022-02-14甘肅省委第九輪巡視完成反饋,指出這些問題!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