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0日,位于北京市首鋼園區的中國聯通冬奧通信運行指揮中心(TTOC)正式對外啟用。圖為網絡數字運營平臺大屏幕顯示北京賽區的有關信息。 侯宇 攝
從2008年寬帶應用的北京奧運會,到2022年5G大規模商用的北京冬奧會,在不同時期,以奧運會為契機,中國向世界展現信息通信的科技力量。
本屆冬奧會,5G技術同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領域成果融合,針對觀賽、辦賽和參賽場景,冬奧指揮調度平臺、云轉播、360度自由視角觀賽等多項“黑科技”誕生。這些智慧應用如何提升賽事籌辦的水平和效率?如何提升觀眾觀賽體驗?記者采訪了多位參與冬奧科技應用研發的工作人員。
冬奧指揮調度平臺、智慧車聯網平臺……高效調度多地資源、滿足園區運輸需求
冬奧會籌辦是一個龐雜的大工程。三個賽區分布在北京、河北兩地,媒體、轉播、交通、物流等業務領域復雜多元,工作人員眾多、分布廣泛。為將各方高效、統一地調度,依托5G網絡,北京冬奧組委牽頭搭建起冬奧指揮調度平臺。
“根據冬奧組委需求,我們運用‘平臺+5G公網對講’技術開發了冬奧指揮調度平臺以及專屬APP,實現集群調度、多媒體信息、即時對講、語音視頻通話及定位業務等多種能力,專屬終端只要連接上運營商網絡就能進行業務通信。”中國聯通冬奧會辦公室副主任劉化雪告訴記者,與傳統專網對講相比,公網對講的優勢在于部署簡便、價格優惠、不受距離限制,可滿足冬奧組委在志愿者管理、火炬接力、場館運營、車隊管理、OBS轉播、安保指揮、醫療救援等多場景的跨地域通話以及可視需求。如,借助5G通信和實時圖像采集技術,賽場工作人員與后方醫療團隊能夠及時交流、接力救治。
針對冬奧場館環境復雜、溫度較低的特點,技術人員在設備的電池、線路等方面不斷優化,以應對低溫環境的負面影響,設計的5G耐低溫“三防”終端能有效延長使用時間、發揮穩定性能。
除了跨地域調度需求,冬奧園區的環境復雜、人員密集、物資和設備運輸需求較多,實現高效出行、安全運輸,搭建車、路、人、云協同的車聯網系統也是要啃下的難點工作。
在冬奧組委駐地首鋼園區,乘坐自動駕駛汽車可逛園區,招招手就能在無人零售車消費……中國聯通智能城市研究院資深技術專家劉琪告訴記者,園區的智能車聯網系統部署了5G&C-V2X車聯網通信網絡、“5G+北斗”高精定位網絡,覆蓋首鋼園區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實現了傳輸時延小于10ms的5G+C-V2X融合組網。基于5G+北斗的多源融合高精度定位可滿足車輛0.1米級的室內外連續高精度定位需求,能夠支持多類型車輛、多種業務運營服務。
“我們在奧運歷史上首次將L4級無人接駁擺渡、自主泊車、無人配送等智能車聯網業務整體應用到奧運場景,這不僅創造了綠色、高效、安全的出行條件,也將為國家5G智慧交通的商業化落地應用積累經驗。”劉琪說。
云上轉播,無人混合采訪……科技提升轉播效率,助力媒體工作
騰挪跳躍、風馳電掣,冬奧賽場的比賽緊張刺激、節奏很快,做好賽事轉播、新聞報道,展現賽場風采、捕捉精彩瞬間,才能更好體現冰雪運動的魅力、籌辦賽事的實力。
“本次賽事轉播的最大亮點就是實現‘云上轉播’,告別傳統的‘線+轉播車’工作模式。”負責研發工作的北京國際云轉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蘇航告訴記者,雖然已有的轉播技術已經很成熟、高效,但是一臺轉播車動輒8000多萬元甚至上億元,還需大量導播制作人員,其投入大、成本高。此外,有些資源難以重復使用,不夠節儉。
“本屆冬奧所用的‘5G+4K/8K超高清云轉播’,依托‘5G+超高清視聽處理+AI+云大物+區塊鏈技術’,把轉播現場的多路超高清視頻信號通過5G或固網傳輸到云端,在云端實現多路信號的導播切換、圖文制作等,再通過5G或固網,把輸出信號傳輸到電視臺或互聯網視頻平臺。節目制作人員無需到現場,就可以在遠程制作中心通過云端和現場互動,進行云端節目導播切換、配備圖文臺標等工作,并形成PGM信號分發到各個平臺,在電視端、手機端、網絡端等實況播出,從而實現了遠程化、輕資產、專業級的轉播服務。”蘇航說。
比賽期間,引人關注的還有基于云轉播技術、首次亮相國際賽事的遠程無人混合采訪系統。據介紹,該系統設有賽事現場混采區(運動員端)、攝像機遠程控制端、云轉播平臺、云轉播控制端、遠端記者、展現端,遠程攝像機遙控端可根據運動員的高低遠程調整攝像機角度,保證運動員端畫面能夠完美呈現在記者端和觀眾端。蘇航介紹:“能在避免人群聚集的前提下,保障記者通過即時視頻技術與采訪對象順暢交流,同時也給記者提供廣電級高品質、時效領先的音視頻素材,甚至可以直接用來直播采訪。”
蘇航認為,在后疫情時代和后奧運時代,云轉播、遠程采訪等技術將會逐步在各行業領域全面覆蓋,將加速驅動大視頻產業,并逐步云化全媒體。
360度自由視角、360度環拍……智慧觀賽,享受科技冬奧之美
進入國家速滑館后,用戶可以通過智慧觀賽APP或微信小程序,訪問MEC(移動邊緣計算)平臺上的應用,獲得360度自由視角觀賽、低時延視角定制、8K+VR包廂服務等觀賽體驗,還可享受多種賽場互動服務。
據介紹,360度自由視角是通過在現場部署一圈同步拍攝的攝像機,全方位采集現場畫面后,再利用三維重建、渲染技術來合并不同相機視角的畫面,從而實現視角自由。“我們還基于主視角實施了8K&VR傳輸方案,觀眾想看哪里,就給他傳輸哪部分的超高清視頻,對于其它看不到的部分,就傳輸低碼率的視頻或者不傳輸,如此便能節省碼率,避免浪費寬帶資源。”國家速滑館通信保障團隊工作人員說。
在冬奧村,主媒體中心等地設置的中國聯通體驗中心里,360度環拍儀器頗受中外朋友歡迎。該儀器是對冬奧場景下“子彈時間”觀賽體驗的模擬。當運動員騰空躍起,畫面瞬間定格,借助360度環繞拍攝,特效攝影般的畫面即可展現眼前。在5G網絡的加持下,觀眾在APP端滑動指尖、點擊操作,觀看唯美瞬間。
“觀眾可以自主交互來連續改變視角和位置,突破傳統的定點和被動式觀賞賽事,這些技術不僅為場外觀眾提供了豐富的觀賽內容和視角,還解決了場內觀眾由于位置局限而導致觀賽體驗單一的問題。”該工作人員表示,從在一些場館的監測情況看,現場畫面與智慧觀賽APP之間的時延約為0.3秒,5G和VR的完美搭配,真正為觀眾帶來震撼的觀賽體驗。
在應用層面的背后,5G環境和傳輸技術的保障是基礎,更是重點。“5G大帶寬傳輸允許在短時間內以無線形式發送或者接收更多的內容,具體到視頻觀看、VR體驗中,表現為高清晰度、少卡頓暈眩。”劉化雪介紹,8K&VR技術支持最新的SRT低延時視頻傳輸分發協議、聚合傳輸技術,可以在復雜聯網環境下確保傳輸高碼率視頻直播,在穩定分發VR內容的基礎上,再加上各個賽區充足的5G基站,合力創造舒適、連續的觀賽體驗。
百年冬奧,科技相伴。歷屆冬奧會既是各國運動員同臺競技的精彩盛會,也是展示科技成果的閃亮舞臺。本屆冬奧會上智慧產品應用不但盡顯科技與人文交融之美,也將啟發、推動交通、通信、轉播等多領域技術持續革新。(本報記者 黃秋霞)
相關新聞
- 2022-02-15冬奧會匯繪丨人類努力了130年 速滑成績提高17秒
- 2022-02-15習近平同墨西哥總統洛佩斯就中墨建交50周年互致賀電
- 2022-02-14紀檢青年在一線丨“駐”到群眾心里
- 2022-02-14甘肅省委第九輪巡視完成反饋,指出這些問題!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