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江西贛州于都河畔草木蔥蘢、生機勃發,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巍然矗立。1934年10月,中央機關、中央軍委和中央紅軍主力就是從這里集結出發,夜渡于都河,開始了漫漫長征路。

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前,于都縣長征源合唱團演唱《長征組歌》。 王慶華/攝
走進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映入眼簾的是大廳中央擺放的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于都時敬獻的花籃。花籃緞帶上,幾個大字莊重而醒目:長征精神永放光芒。講解員鐘敏告訴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5月20日到于都視察,一到贛南就直奔于都來了,當時正是全黨即將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這里是中央蘇區,是紅軍長征的出發地。中國共產黨要不忘初心,全中國人民要不忘初心,不忘我們的革命宗旨、革命理想,不忘我們的革命前輩、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們蘇區的父老鄉親們。
“習近平總書記本身就是紅軍后代,他對那段歷史非常了解。從他的一言一行中,我們感受到他深厚的紅色情懷。”鐘敏回憶起給總書記講解的情形記憶猶新。當聽到于都有6.8萬余人參加紅軍、1.7萬余人參加長征時,總書記表情凝重。鐘敏感嘆道:“這么多人隨部隊出發,長征能有幾人還啊。”
多少戰士,甘將熱血灑疆場。新中國成立后,于都幸存下來的參加過長征的紅軍戰士只有277人。采訪中,記者發現這座城市幾乎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在被稱為“長征第一渡”的于都東門渡口,記者遇到了紅軍后代、今年56歲的易克美,她的爺爺兄弟二人都是紅軍烈士。易克美告訴記者,長征前夕,爺爺易鴻興為組織購買軍火,在返回于都的途中被國民黨劫持,慘遭酷刑,犧牲時年僅22歲。小爺爺易冠美也于1934年在福建戰場壯烈犧牲,年僅19歲。“據同村參軍的人回憶,小爺爺犧牲時已被飛機炸得面目全非,通過腳上的一只鞋才辨認出了他。”易克美說著不禁熱淚盈眶。
“盡管歷經艱難,但戰士們從來沒有動搖對革命的堅定信念。你看,小爺爺堅信革命勝利、紅軍勝利,他還告訴家人要多種雜糧支援前線。”易克美向記者展示了小爺爺犧牲前寄給家人的幾封家書。透過殘缺發黃的信紙,“勝利”二字仿佛穿越時空,赫然在目。
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長征精神,于都的紅軍后代于2010年自發組建了長征源合唱團,易克美也積極加入,沿著先輩們的足跡堅持義務出演《長征組歌》,用歌聲感動了無數觀眾。“當我們聽到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定要飲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的時候,很多人都流下熱淚。總書記說的是我們的親人啊!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合唱團實現了當時向總書記匯報的完成500場以上的義務巡演。作為紅軍后代,讓長征精神一代代傳下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易克美說。
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一幅用80雙草鞋組成的中國地圖吸引了不少參觀者。為了不讓紅軍赤足征戰,蘇區百姓家家戶戶打草鞋,連夜趕制出了20萬雙草鞋送給戰士們。就是這一雙雙草鞋,見證紅軍爬雪山、過草地走完二萬五千里漫漫征途,見證著軍民的魚水情深。鐘敏向記者介紹,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這幅“草鞋地圖”前長久駐足、深情凝望。
滔滔于都河,悠悠初心長。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現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不變的初心和使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必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奮斗。”
走進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美麗的鄉村圖景讓記者眼前一亮:亭臺軒榭、綠樹成蔭,白墻黛瓦錯落有致,遠處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齊排列。很難想象這里曾是典型的貧困村,當地村民在順口溜里這樣描述:“梓山潭頭,吃苦兩頭。晴三天,挑爛肩頭;雨三天,水進灶頭。”
潭頭村黨支部書記劉連云告訴記者,潭頭村是遠近聞名的紅軍村,全村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32人。但由于自然地理等多種原因,發展一直受阻。近年來,村里發展富硒蔬菜產業,富硒蔬菜品牌越做越響,讓老百姓走上了致富路。
“幾年前,嘗試發展蔬菜產業時并不順利。土地流轉、建立大棚的想法剛一提出,就遭到很多村民的質疑。大家擔心土地租出去,萬一虧本,就沒有了收入來源。”劉連云說。為了打消村民的疑慮,村干部們挨家挨戶地做工作,白天做不通,晚上再去做,耐心向大家宣傳講解黨的好政策,并帶頭將自家土地拿出來,帶動身邊群眾。
“當年紅軍長征就是為了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作為紅軍村的黨員干部,傳承長征精神,就是要不忘初心、接續奮斗,不斷跨越新長征路上的各種‘婁山關’‘臘子口’,帶領老百姓徹底摘掉絕對貧困的帽子。”劉連云說。經過全村的不懈努力,集中連片的鋼架大棚搭起來了,由蔬菜專業合作社對接龍頭企業,不僅可以給村民提供優質種苗、農藥化肥和技術指導,還解決了蔬菜銷售的難題。目前,385戶農戶實現土地流轉,戶均增收1300多元,124戶農戶通過合作社參與富硒蔬菜種植,每畝每年平均收入1.3萬元。
在脫貧攻堅戰場上,于都廣大黨員干部用偉大長征精神砥礪初心使命,克服了一個又一個貧困難題。2020年,于都縣以“零漏評、零錯退,群眾滿意度99.12%”的優異成績順利實現了高質量脫貧摘帽,36074戶164236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4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如今,于都進一步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美麗鄉村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夜幕降臨,燈火璀璨的于都河畔早已不是舊時模樣,靜靜流淌的于都河水,仿佛訴說著過往的崢嶸歲月,映照著一代代共產黨人始終不渝的為民初心。見證于都日新月異發展的孫觀發老人深有體會地說:“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潭頭村,和我們拉家常,了解村里發展及我們的生產生活情況。我當時說,爭取收入突破10萬元。現在我特別想告訴總書記,我的目標實現了。村里辦起了富硒食堂,民宿生意也越來越好,2020年我家收入達到22萬元。永遠跟黨走,闊步新長征,我們的生活一定芝麻開花節節高!”(記者 宋梁緣)
相關新聞
- 2021-04-01黨史問答 | 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誕生是歷史的必然
- 2021-01-22中國共產黨強化基層反腐力度護航脫貧攻堅
- 2021-01-19百年征程大智慧 |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精妙設計基層組織
- 2020-01-19中國共產黨甘肅省第十三屆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開幕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