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文】
扁鵲拜見蔡桓公,站了一會兒,說:“君主有病在表皮上,不治恐怕會加重。”桓公說:“醫生喜歡醫治沒病的人來作為自己的功勞。”過了十天,扁鵲又拜見桓公說:“您的病在肌膚與皮膚之間,如果不治療,就會進一步加重。”桓公不加理睬。扁鵲出去后,桓公又很不高興。過了十天,扁鵲又拜見桓公說:“您的病到了腸胃,如果不治療會更加加重。”桓公還是不理睬。扁鵲出去后,桓公又很不高興。過了十天,扁鵲看見桓公返身就跑,桓公特意派人問他。扁鵲說:“病在表皮,藥物熱敷就可以治好;在肌膚與皮膚之間,針灸可以治好;在腸胃,清熱的湯藥可以治好;在骨髓,是主宰生命之神管轄的范圍了,沒有辦法了。現在君主病入骨髓,因此我就不再求見了。”過了五天,桓公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逃往秦國。桓公就這樣死了。所以良醫給人治病,趁病在表皮就及早治療,這都是先于事情細小的時候及早處理。事情的禍福也有剛露苗頭的時候,所以圣人要及早去處理。
【小識】
“治未病” 與“治已病”
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神醫,當時就有許多他的傳說。除了《韓非子》之外,先秦時期道家著作之一的《鹖冠子•世賢》也記載有他的故事,說是魏文王曾問扁鵲:
“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王曰:“可得聞邪?”扁鵲曰:“長兄于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閭。若扁鵲者,镵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閑而名出聞于諸侯。”
在扁鵲看來,長兄的名氣最小,因為他是治療疾病之未發的;中兄的名氣稍大一些,因為他是治療疾病之初起的;而像他那樣針藥并施、開刀用“毒”來治療疾病已發之人,反倒名氣最大。
這個意思就是《黃帝內經•素問》所說的“治未病”:“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既是說治病,更是說治理國家。疾病已成方才用藥,亂象已生方才救治,這就好像是臨渴掘井、臨陣磨槍一樣,都已經晚了。唐代孫思邈進一步提出:“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高明的醫生能夠在疾病未發之時及早干預、防微杜漸;中等的醫生在疾病將發之時辯證治療,及時控制;低級的醫生往往在疾病已發之后進行撲救式的治療。所以,“治未病”是上醫,“治已病”則是下醫的不得已而為之了。
韓非講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時,就是從上醫的“治未病”開始的,可惜蔡桓公比較自信,等到疾病不可收拾的時候,也就只能吹燈拔蠟了。推而廣之,凡事在禍福未露苗頭的時候,一定要有預見,“爭之于小”,及早解決。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評價說:“使圣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圣人能見微知著,良醫也需及早從事、早做打算。與《黃帝內經》一樣,司馬遷也是拿治病來講道理了。(阿陽)
相關新聞
- 2020-04-02【清風典歷】福禍相依
- 2020-04-01【清風典歷】和氏之璧
- 2020-03-31【清風典歷】孔子行
- 2020-03-30【清風典歷】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精彩推薦
-
【甘肅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櫻桃紅了 天水甘谷農民日子美了
-
甘肅省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報道(下) 探尋“甘肅方劑”形成淵源 甘肅中醫藥產業發展格局加速形成
-
【甘肅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天水藉口:易地扶貧搬遷穩定脫貧 村民山下有樓房山上有果園
-
蘭州市未成年人開展“傳承紅色基因 清明祭英烈”主題教育活動
-
深化改革 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甘肅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解讀《實施意見》
-
用心打好“組合拳” 奮力奪取“雙勝利” ——張掖市科學有效推動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
-
電信企業發揮自身信息優勢 助力蘭州市安全平穩“復工復產復課”
-
【甘肅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在家門口打工是啥體驗 天水甘谷這位農家婦女有話要說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