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文】
孔子到了周公廟,每件事情都發問。有人便說:“誰說叔梁紇的這個兒子懂得禮呢?他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向別人請教。”孔子聽到了這話,便道:“這正是禮呀。”
——楊伯峻《論語譯注》
【小識】
見啥問啥
這里的“每事問”已經成為成語,意思是見啥問啥。所以,就先問兩個問題:一、為什么楊伯峻先生把太廟譯成“周公廟”?開國之君叫太祖,太祖之廟叫太廟,魯國的開國之君是周公旦,所以周公廟就是魯國的太廟;二、為什么把孔子叫“鄹人之子”?鄹讀若鄒,地名,在魯國,孔子父親叔梁紇在鄹地作過大夫,所以稱他為鄹人,“鄹人之子”當然就是孔子了。
這可能是孔子第一次進入太廟參與國家重大祭祀活動,可能是沒有經驗,也可能是謹小慎微,更可能是知道一些但還了解得不夠透徹不夠詳盡,或者是知其然未知其所以然,所以才見到什么問什么。清代散文家劉開寫過一篇著名的散文《問說》,說的好像就是孔子:“君子之學必好問……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寫過一首詩,名字就叫《每事問》:“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毛澤東同志在 《反對本本主義》中,也提到了“每事問”:“學個孔夫子的‘每事問’,任憑什么才力小也能解決問題。”
孔子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他不知道的,他也一定不會裝知道。問不丟人,裝不上去才丟人呢;見啥問啥不丟人,裝不到最后才丟人呢!(尚之)
相關新聞
- 2020-03-06【清風典歷】可謂好學也已
- 2020-03-05【清風典歷】司馬牛問仁
- 2020-03-04【清風典歷】回也其庶 賜不受命
- 2020-03-03【清風典歷】柴也愚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