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文】
孔子說:“顏回的學問道德差不多了罷,可是常常窮得沒有辦法。端木賜不安本分,去囤積投機,猜測行情,竟每每猜對了。”
——楊伯峻《論語譯注》
【小識】
都是有原因的
孔子把這兩個弟子放在一起評論,是什么意思呢?從孔子的語氣判斷,好像他有點想不通,也好像他在給另一些想不通的人做解釋。
他是不是想說這些意思呢:一、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天分不一樣,追求不一樣,很多東西都不一樣;二、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人,有道德家,有企業家,有各種各樣的專門人員;三、個人想象和社會現實之間不總是一致的,有道德的人本不該窮卻窮得沒有辦法,不安分的人本不該有那么好的運氣卻運氣爆棚,那么多的人本不該是那個樣子卻成了那個樣子。
有一個成語叫做“安貧樂道”,似乎可以解釋顏回。顏回不是因為學問道德好了,所以才陷于貧困的,而是因為他安于貧困,所以才在學問道德上有了那么高的造詣。也就是說,不能因為顏回之窮,就認為道德學問沒有用處。
有一句俗話叫做“機會總是光顧那些有準備的人”,似乎可以解釋端木賜。“不安分”好像是一個貶義詞,但其精神實質卻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不安于現狀,本來有相對穩妥的事情可以做,卻愿意去做一些相對不穩妥的事情。為什么呢,就是要尋找更好的機會。人們都說“碰運氣”,端木賜就是那個一直在“碰”的人,所以他才有那么好的“運氣”。也就是說,不能只看到端木賜的運氣好,而忽視了人家的種種努力。
我們可能有種種不服,但仔細想想,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相關新聞
- 2020-03-03【清風典歷】柴也愚
- 2020-03-02【清風典歷】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 2020-02-28【清風典歷】食不語,寢不言
- 2020-02-27【清風典歷】寢不尸,居不客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