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文】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么謚他為‘文’?”孔子道:“他聰敏靈活,愛好學問,又謙虛下問,不以為恥,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謚號。”
——楊伯峻《論語譯注》
【小識】
文人
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言語聞名,提出的問題都很有質量,但都沒有難住孔子??上攵涂鬃拥恼勗?,一定是高人之間的交流。
孔文子,本名圉,是衛國的大夫。作為一個臣子,他曾做過一些與禮不合的事情,但他死后,衛國國君仍然賜予他“文”的謚號,后人遂稱他為孔文子。謚號,是對一個人的“終評”,是蓋棺論定。文,在謚號里是一個很雅致的字眼,也是對一個人很高的評價。
對此,子貢可能不理解,也可能理解,但他仍然想聽聽孔子怎么說。孔子何等聰明的人啊,他沒有說別的,只從“學養”的角度給出了解釋。子貢雖能言善辯,也心服口服了。
在孔子的心目中,“敏而好學”可能不足為奇,但“不恥下問”一定難能可貴。他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中就包含著這兩個方面。一般情況下,“敏”者很多都好為人師,所以“敏而好學”就是求知心切,就是永不知足。“下問”需要放下架子,“不恥”則說明本來就沒有端起架子。如果說這是謙虛的話,那么謙虛就不僅僅是為了表明態度,而是為了追求真知。
文人者,其中也有個“文”字。所有自稱為“文人”的人,所有被稱為“文人”的人,都應該想想,是不是做到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呢?
相關新聞
- 2020-01-06【清風典歷】未知生,焉知死
- 2020-01-03【清風典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2020-01-02【清風典歷】吾日三省吾身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