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消失的千年古“黑水國”


“沙草迷離黑水邊,何王建周史無傳。中原灶具長人骨,大吉銘文草隸磚。”1941年,清末政治家、著名詩人于右任的這首詩描寫的就是甘肅河西走廊神秘消失的千年古黑水國之感受。而在電視劇《西游記》里,唐僧師徒西天取經路過黑水國,使得這個古黑水國更為引人注目。在沙草迷離的戈壁邊緣,怎樣的河水會被稱為黑水?又是怎樣的一座古城被人叫做黑水國?前不久我去進行了探秘。
在于右任老先生寫詩后的自注,“甘州西黑水河岸古墳占地十余里,土人稱為‘黑水國’,掘者發現中原灶具甚多,遺骸脛骨皆長……”古黑水國遺址坐落在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西北17公里處,該遺址又稱黑水國城堡,俗稱黑水國,民間亦稱甘州老城,是“絲綢之路”上的著名驛站,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集漢唐古城、史前遺址、古寺院遺址、古屯莊、古墓葬為一體的龐大的甘州“歷史古籍”,也是集古代人文風光、沙丘、湖泊、蘆蕩、濕地為一體的河西“特色畫冊”,在考古界有“河西走廊文物寶地”之稱,1908年由俄羅斯考古學家和探險家彼得·科茲洛夫發現并發掘,它的發現是當時震驚中外的考古學大事件,2001年,古黑水國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日出時分抵達黑水國遺址,太陽的光暈緩緩躍出了東方的地平線,遠處工廠的煙囪不眠不休地往外冒著煙,近處晨霧未散,氤氳縹緲。而就在我站立點的后方,便是有著四千年歷史的黑水國遺址,它頷首沉默,它振聾發聵……
古黑水國遺址海拔1472米左右,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0公里,整個城址分為南北二城,兩城均位于黑水河西岸,相距約2.5公里。除了城門略有差異之外,面積形制基本相同,但二城建筑年代相差較大,北城修筑時間較早,受黑河河道侵蝕以及風沙影響,保存狀況較差。南城修筑時間較晚,因此保存得相對較好。北城始建于秦漢時期,最早為歸附了匈奴的小月氏聚集之地鱳得,西漢霍去病取得第二次河西之戰的勝利后,西漢政府在此設立鱳得縣,隨后成為張掖郡治所,北城即在此期間所筑。北城延用了約700年左右,隋朝時期隋煬帝擊敗吐谷渾收復河西之后,張掖郡治由此向東南移至今張掖市區,北城逐漸廢棄。
北城遺址輪廓清晰,整體近似為方形,東西寬約240米,南北長約220米,四面墻體均未筑馬面,城門位于南墻中部,無甕城。北城西南部已被一座巨大的沙丘吞噬,侵占了城內三分之一的面積,西墻南側的城墻已被沙丘所掩埋,獨留一座角墩傲然屹立在沙丘之上,像一個哨兵一樣守護著古城兩千余年。南、東、北三側的城墻遺跡較為明顯,高度在1至3米不等,從遠處看,斷斷續續的城墻像是一列駝隊在負重遠行。城墻均為夯土板筑,層高約15厘米,城墻外側遍布黃沙,部分黃沙已與城墻持平。
南城在北城南側約2.5公里處,以312國道為中軸,與北城近似相互對稱。南城約建于唐朝,唐代在此設立了鞏筆驛,是張掖通往河西走廊西部的第一座驛站。鞏筆驛后被西夏和元朝沿用,元代在此設立過“巴剌哈孫驛”,民間稱之“西城驛”,因此這里也被稱作“西城驛沙窩”,沙窩就是風沙囤積之地。明朝在此設立“小沙河驛”,隨著風沙的逐步侵蝕,南城周圍被黃沙圍困,明清后南城也最終被廢棄。
南城面積與北城相當,整體呈方形,東西寬約245米,南北長約220米,四面城墻均未筑馬面,東北角則建有一座碩大的角墩,高約十米,與北城西南角的角墩遙遙相對。城門開在東墻中部,建有甕城,這也是南城與北城在形制上最大的區別。
甕城是為了加強城池或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于城墻的一部分。甕城兩側與城墻連在一起建立,常常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御設施。甕城城門通常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進攻。唐朝之前的古城一般不設甕城,唐朝時開始在一些城池的城門處建造甕城,到五代及宋朝以后,甕城成為城門的常規建筑,因此甕城也成為區分漢唐古城的一個重要的依據。
角墩是古代城市的警報系統,一般建在城墻的四角,部分建在城墻外圍(如建于明代晚期的永泰古城,角墩建于城外40米處)。除了居高臨下可以遠距離觀察敵情之外,還可以兼作烽燧的功能,即“白天燃煙為烽,夜間點火為燧”,一旦發現敵情,士兵即可以通過烽火來傳遞敵人信息,與其他烽燧形成聯動。
從古黑水國遺址大量出土的陶壺、罐、鼎、倉、屋、井、灶和五銖錢(漢代流通貨幣)可以看出,它始建于西周,在西漢消失。在這里,保留了史前至后歷史時期大量的文化遺存,主要包括西城驛遺址、漢代建筑遺址、黑水國南城、黑水國北城、古寺院遺址、古屯莊遺址及漢晉墓群,遺跡分布范圍為16平方公里。如今卻只留下殘垣斷壁,給后人以無盡的遐思。
這個地方為什么叫黑水國?傳說當年在建城時因旁邊有一條黑河流過,這條河源頭在祁連山,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因發洪水時帶有黑沙而得名黑河,也因為這條黑河才有了黑水國。而黑河古稱“弱水”,《紅樓夢》里賈寶玉曾說:“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這條黑河就是古黑水國子民的母親河。據史料載,黑水國遺址很早以前是個很大的湖泊,后來逐漸干涸,形成了一塊巨大的川地。在先秦時代,這里曾是小月氏人的居所,他們在這里建立了小月氏國,國都就建在此地,后來又為匈奴占據,為匈奴得王王城所在。自正式劃入漢朝版圖之后的兩千年間,這里一直是河西走廊重要的軍事、政治重鎮。《甘肅府志》稱“其地在唐為鞏肇驛,原為西城驛。”
那么神秘的黑水國是怎么自動消失的呢,當地老百姓有這樣兩種傳說:一種是戰爭使黑水國亡國。元末明初,大將軍馮勝派兵圍攻黑水城,沿弱水河,改道向北,導致城內無水,守軍被迫棄城突圍,官兵或戰死或投降。百姓顛沛流離,東奔西走使其成為一座空城。加之這里的氣候干旱、少雨(年僅37毫米),空氣蒸發量大(年高達3706毫米),在如此干旱的條件下,不適合于人類居住。所以明朝的軍隊打了勝仗也沒在此停留,久而久之,炎熱的氣候使黑河消失,沙漠蔓延,這里漸漸變成了無人之境。另一種是沙塵暴摧毀了這個古國。傳說隋朝時,有個叫韓世龍的大將駐扎此城。一天黃昏,一位皓發白須的老人來到古城,兩手空空,卻沿街叫賣“棗”、“梨”,呼叫過街,便杳然消失。人們大惑不解,報知韓將軍,韓世龍覺得奇怪,但很快悟出神仙指點,須要“早離”。于是當機立斷,率領軍民連夜棄城而去,果然半夜一次九級的沙塵暴狂風大作,摧城拔屋,一夜之間,城池便被風沙掩埋,整個國家覆滅了。
探秘黑水國遺址,發現這是一座謎一樣的古城池,各種各樣的傳說為這座古城披上了一層層神秘的面紗,也為這座千年城池帶來了想不到的厄運。據傳黑水國遺址在解放前,曾經出土過一些古人的遺骸,他們的脛骨遠遠超過一般人的,當地老百姓把他們稱之為“長人骨”。除了長人骨,關于牧羊人發現“金月亮”的傳說,也為這座古遺址帶來過一次浩劫。傳說,從前有一個牧羊人在黑水國附近放羊,他的牧羊犬每天一到黑水國就不知去向,牧羊人覺得非常奇怪,想弄個明白。有一天,他悄悄跟隨牧羊犬到了殘破的城垣下,只見牧羊犬鉆進了一個水洞,他試探著慢慢跟了進去。牧羊人心中忐忑不安地向前窺視,突然他的眼前出現了一道道金光,牧羊人驚呆了。洞里像一座宮殿,每一道門里都堆滿了金銀財寶,他欣喜若狂地一直走,走到第九道門,也是最后一道門時,只見正中方桌上擺著一枚金月亮,牧羊人環視洞內,他無法帶走這么多金銀財寶,只想把金月亮帶回家。他將雙手在羊皮襖衣襟上反復擦拭,怕他不潔的手玷污了尊貴的金月亮。可當他慢慢靠近桌子,雙手剛觸到金月亮時,室內頓時一團漆黑,怎么也找不到出口。無奈,他只好放下金月亮,室內霎時又恢復了光亮。牧羊人出洞后,做夢都想取回金月亮,當他第二天再來這里,風沙埋沒了所有的一切,眼前卻出現的是亂石沙丘和廢棄的城池。
1938年,國民黨馬步芳部旅長韓起功占據甘州后,他聽到牧羊人的傳說后,大肆開挖黑水國的古墓葬,據說,挖出古陶漢磚無數,僅漢磚即可隨便鋪一條十幾公里的道路。大量的墓葬被撬開,出土了很多墓主遺骸,許多遺骸脛骨都很長,相關專家據此分析判斷,他們個子應該較高,由此推斷,黑水國一帶曾生活著一支不同于漢族的其他民族。有專家分析認為,月氏民族分布在東至新疆、西至黑海、西南至伊朗高原的廣大地區,其語言為伊朗語族,這些長骨可能就是月氏人的遺骸。
古黑水國神秘消失后,唐代曾在此設鞏囤驛,元代設西城驛,明代設小沙河驛,是傳遞政務情報的重要驛站。
風沙彌漫之下的古黑水國遺址,那些殘垣斷壁、石磨殘塊,碎陶瓦片、與其曾有過的宮墻高院、歌舞喧囂,奢華侈靡、已經幻化成我腦海中漫無邊際的想象。我知道,這風沙、黃土、古墓,殘片,連同殘損的角樓、欲墜的角墩、破敗的佛塔在用悲情說明著過往。神秘而久遠的古黑水國,這個源自于黑水又消失于黑水命名的古城,雖然已經斑駁頹廢的如此經典,雖然歲月的黃沙早已掩蔽她的容顏、歷史的塵埃也剝奪了她的繁榮,但沿著經流不息的記憶,依然能看到季節在里面居住,河流在腳下蠕動,依然能感受到綠樹掩映的田園深處的疲憊和幸福,依然能體味到遠古的風向遠方問候廣闊的世界,依然能聽到悠遠的牧歌和征戰的號角從歷史深處抵達內心……
古黑水國遺址處,有美麗的山水,有神秘的傳說,有絕美的風光,更有值得讓你來一趟的理由!
□汪志 文/圖
- 2022-08-12不識字的母親
- 2022-08-11葉兆言:長江之水天上來
- 2022-08-11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 2022-08-10李白是“迷弟”,王維是摯友…… 孟浩然的大唐最強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