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旅行團》:一群勇毅少年書寫的鏗鏘歷史

新安旅行團17年跋涉5萬里宣傳抗日,這是一段一般公眾鮮有了解的往事。直到去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少先隊員回信,社會公眾層面才如此大范圍地知道曾經有這樣一群干了這件破天荒大事的少年。
在全國少工委指導下,江蘇人民出版社和共青團江蘇省委共同策劃,盛邀兩獲魯迅文學獎的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春雷,走訪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和新旅活動舊址,訪談老團員及其后人、陶行知和汪達之研究專家等,以紀實文學方式還原了這段歷史并出版了《新安旅行團》。
這是一部圍繞抗戰宣傳紅色主題的黨史讀物,也是一部非常獨特的黨史讀物。它記述的主角是一群當時平均年齡十五六歲的少年,而且新安旅行團是領當時的國民黨津貼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特約團體”。但是,新安旅行團宣傳抗日、喚醒民眾的實際工作與我們黨的團結抗戰主張高度一致;新安旅行團在遇到困難甚至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都是在我們黨的關懷與幫助下渡過難關,走向了光明的新中國。
這是一部特別適合青少年閱讀、青少年也一定會愛讀的書。書中主角與當代青少年們都有著相似的天性、相通的心靈、純粹的善良和愛國家愛人民的赤子情懷;都一樣愛唱歌跳舞和各種課外活動,而不只是死讀書、讀死書;都向往家長和老師平等地對待他們,就像新安小學校長“汪爸爸”遇事總是先問孩子們“你們說怎么辦?”這群孩子竟然能一走就走了17年,一走就走了5萬里。新時代的青少年們想必一定也會躍躍欲試:我們也能像他們那樣來一場“以生活為老師、以社會為學校”的修學旅行嗎?
這也是一部特別適合父母、老師、校長們以及一切教育孩子、關心孩子成長的大人們閱讀的書。孩子們17年、5萬里的成長之旅告訴我們:沒有大人的催趕,孩子能做到什么?什么樣的教育才是適合孩子的?怎樣才能讓孩子成長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作者在尾章中用了“生活之樹常青”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但有多少人曾真正體味過并認識到“生活”的可貴?!今天的家長和老師為孩子們精心打造了一個盡量隔絕日常生活干擾的真空般的學習環境,往往認為這樣才能讓孩子學到更多知識、考更高的分數、有更好的前途,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孩子的未來和希望在“生活”中,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在于孩子。
這還是一部適合當下新聞、出版等文化工作者閱讀的書。新安旅行團團員們為抗日宣傳事業所付出的艱辛、所克服的困難、所創造的奇跡、所取得的碩果,令人格外矚目和感佩:對象之廣泛——不局限于人口集中和現代文明水平較高的城市,而是特意選擇到偏僻落后、封建愚昧氣息更濃的農村;不局限于教育層次較高的知識分子群體,而是更要喚醒不識字的、當時少有人關注的農民、牧民、工人等普通大眾;載體之豐富——包括演講座談、唱歌跳舞、演戲演電影、辦報寫書、放電影、畫壁報漫畫等。團員們一路上還積極吸收蒙古長調、船工號子、陜北信天游、寧夏山歌、甘肅“花兒”等藝術形式,利用民歌曲調又納入喚醒民眾團結抗戰的新內容;形式之靈活多變——在大城市采用演講、寫報紙專欄、爭取新聞媒體的報道這樣的方式,在廣大農村、牧區、山區、荒漠,面對不識字、對國內外形勢完全不了解的勞苦大眾,團員們將電影作為最重要的普及工具。
新安旅行團積極運用諸多文藝形式和宣傳載體,善于利用新聞媒體以及各種社會組織、社會名流的影響力,只要是有利于宣傳抗日的,他們都會盡力去學去做去爭取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支持來一同抗日。
這部主題黨史讀物注重用史實說話,書中最有特色、最引人閱讀、最能體現歷史原貌也最打動人心的原生態史料,至少包括這樣一些:
陶行知寫的兒歌、詩詞、文章、回信等。陶行知,這位新安旅行團自始至終的引路人,為新安旅行團題詩:“沒有父母帶,先生也不在,誰說年紀小,劃分新時代”,為他們的抗日宣傳寫了《手腦相長歌》《自立立人歌》《鋤頭歌》等兒歌,還寫下了那首鼓勁的詩《努力》。
團員的演講、日記、文章等。如《我們的旅行記》是新安小學7個小朋友第一次去上海旅行修學期間所寫日記的匯編,陶行知譽之為“小朋友心頭滴下來的文字”,是“他們在這偉大的社會大學里上課的筆記”“是一本創造兒童世界的宣言”。小團員們這樣的日記、演講、報刊稿件、圖書、戲劇、兒歌還有很多很多,他們走了一路也創作了一路。
新聞媒體的報道。當時的新聞媒體對這群孩子傾注了相當熱情、同情和期望,如《新兒童報》主編寫道:“你們是真能接近民眾的”“以后呢,你們對社會人群間的生活悲苦,開發得要深,奮斗的工作也更要徹底”“那些底下人們的眼淚和血,你們去親吻他們吧,去哭泣他們的哭泣吧,去叫喊他們的叫喊吧!”《新華日報》贊揚他們“做了比大人更偉大的工作”“用歌詠喚醒了萬千的鄉村民眾,提高了士兵的殺敵勇氣”。《大公報》《兒童日報》《少年先鋒》《民國日報》和蘇聯《消息報》以及國際新聞社等都有大量關于新安旅進行抗日宣傳的報道。
《新安旅行團》是一部大寫的歷史書,是一群十五六歲的昔日少年,以他們的語言、歌唱、寫作、表演,以他們弱小的肩頭扛起宣傳抗日的重擔,讓更多社會名流、知識分子、政府職員、工人農民、將軍士兵、商人工匠、家庭婦女、流浪兒童等參與進來,所書寫的我們中華民族的一段恢弘激昂的歷史。今天的我們,很有必要回望、咀嚼、記住這一段歷史。
(作者戴亦梁,系江蘇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編審)
- 2022-06-08為人民衛士塑像
- 2022-06-08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
- 2022-05-31閱讀革命家書 弘揚光榮傳統
- 2022-05-27從0到1:任伯年學術研究的“積微成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