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風情】燎疳節和疳娃娃
馬正國
許多民族有“火崇拜”的習俗。彝族、白族等少數民族最盛大的節日便是一年一度的火把節。漢族也不例外,在西北地區,每年正月二十三,有一個關于火的“燎疳節”一直沿襲至今。
農村的正月是休養生息的正月,也是充滿歡樂的正月。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隴東地區的華亭人,把大把的時間花在曲子戲、社火、皮影等娛樂活動上,到了正月二十三,即將結束清閑日子、走上田間地頭的農人們,便用“燎疳”這種形式,給正月的“年氣”收個尾。
燎疳時間在太陽落山之后,人們把早早準備好的玉米稈、麥草、干蒿子等柴火抱到大門口,堆放起來。這時,由家里的一位男性負責,給上房的香案上和廚房的灶臺前上好香。
孩子們最心急,催著大人點“疳”。于是,莊子里的“疳”火次第點燃,不一會兒,火光映紅了整個村莊。人們會往火堆里丟入一些鞭炮,噼里啪啦地,很是喜氣。等火勢稍小,小伙子們便迫不及待地從火焰上排隊躍過。老人、小孩則是等疳火快熄時跳燎。老人們多是從側面跨過去;小孩子們被大人們抱著,在火上掄一圈,也算燎了疳。
在燎疳過程中,人們還會把春節時貼的對聯呀、門畫呀,大年初一迎喜神時采折的柴草(代表請的財神)呀,過年祭祀時用過的紙制品呀,通通拿出來,趁這個機會燒掉。在這些燒掉的物品中,最具特色的當屬疳娃娃。
如果你見過疳娃娃,你就明白,它其實就是個紙制小人。它最大的特點是分男女,男的叫疳相公,給女孩挑;女的叫疳媳婦,給男孩挑。
正月十九過后,在小孩子的一再催促下,各家的主婦們,開始著手制作疳娃娃。用到的材料有竹棍、彩紙、麻稈、糨糊,還有雞蛋一個。
先把雞蛋的下端磕個小口,小心地倒出蛋清和蛋黃。這里有個要點:一定要保證蛋殼的完整,因為這個是用來做疳娃娃頭的。再用彩紙剪一些小巧的五官:紅紅的小嘴、尖尖的小鼻子、黑黑的眼珠、彎彎的耳朵。然后要很巧妙地用糨糊把五官粘貼在蛋殼上。把握五官的間距很重要,不然做出來的效果就是“橫眉豎眼”“吹胡子瞪眼睛”。粘好五官后,擦拭掉溢出的糨糊,放在一邊備用。
接下來,用竹棍扎身子,身子大小依據頭的大小來定。扎好后,開始裁剪衣服,做鞋子,制作頭飾。衣服樣式沿用古裝,男疳娃娃戴相公帽,女疳娃娃戴頭飾。
衣服、鞋子、帽子和頭飾做好之后,就進入另一道工序:安頭、穿衣服、穿鞋子。在小人架子的頂端會有小半截突出的竹棍,上面纏繞適量的棉花或衛生紙,輕輕插入蛋殼頭下端的小口,穩穩固定就好。穿衣服也要仔細,不能把架子露出來,為了遮住脖子處的接茬,所有的疳娃娃都會圍上一個漂亮的圍巾。
給疳娃娃穿上鞋子之后,疳相公手上還要拿一把扇子,疳媳婦手上則是一個手帕。
至此,一個彩色喜氣、極具民俗特色的疳娃娃就做成了。這時候,得找一個長麻稈或長竹棍,從中間破開半段,順著疳娃娃的肩膀、手臂方向夾起來,再用毛線把兩邊一扎。這樣,就可以交到孩子手上了。
孩子接過疳娃娃,眉開眼笑地向外跑去,給小伙伴們夸耀去了。大孩子們都知道,疳娃娃能多挑一會就多挑一會,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都要放到“疳火”上一起燒掉。
這么好的“作品”,最后為什么要燒掉呢?
這與很多祭祀的目的相似:驅邪祈福。我們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疳”?疳,中醫病癥名,又稱疳癥、疳疾、疳積。是一種慢性營養障礙性疾病。多發于幼弱小兒。臨床上以面黃肌瘦,毛發焦枯,肚大青筋,精神萎靡為特征。多見于營養不良或慢性消化不良和小兒結核病、寄生蟲病及其他慢性傳染病的損害。
以前,人們的生活質量比較差,嬰幼兒們很容易因為營養不良而患上疳病。于是,人們祈求孩子不受疳病侵擾、健康長大,燒掉的疳娃娃,就意味著把“疳病晦氣”全帶走。
如今,時代變了,孩子們也不再受疳病困擾。大人們的祈愿也都實現了。當然,作為一種民間習俗,“燎疳”的習俗也許還會流傳下去。
相關新聞
- 2021-03-12定風波·辛丑景和春麗時
- 2021-03-12【非遺擷英】 剪出黃土地風情
- 2021-03-12【文化視點】 讓典藏喚起紅色記憶
- 2021-03-11春天的那些花事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