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擷英】 剪出黃土地風情
朱克雄
平涼剪紙是平涼民間工藝品中的瑰寶。其反映題材多種多樣,歷史人物、鳥獸、花草、魚蟲等應有盡有;表現形式信手拈來,門花、炕窯花、窯頂花、箱柜花、糧囤花、燈籠花、喜花、吊簾花、禮花、壽花和刺繡用的底樣等不勝枚舉。
平涼剪紙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幾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后再用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混合體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畫。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色彩絢麗、形象逼真、粗獷豪邁、淳樸渾厚、感情豐富、內涵深邃是崆峒剪紙的風格和特點。
剪紙藝人何霞出生于平涼市崆峒區白水鎮,自小受外婆、母親的剪紙技藝熏陶,3歲起就學剪一些窗花、鞋樣花和燎疳娃娃等傳統圖案。如今,她在工作之余,以全部的熱情致力于民俗文化的研究,賦予作品以鮮明的時代特色和豐富的人文內涵。我們平常見到的剪紙作品多以紅紙剪成,展示時多襯以白底,而何霞的剪紙在繼承平涼民間傳統剪紙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結緣故土,積淀深厚,發揚和傳承了平涼民間剪紙,又歌頌和展現了平涼風土人情和秀美河山。她創作的《崆峒民歌》《崆峒八景》《西王母》等系列剪紙,剪紙色已不限于紅色,而是多色并舉,并在不同區域襯以紅、綠、藍、青等不同底色,以及用印刷畫作底,隨機搭配,給人以五顏六色的感覺,遠看像一幅彩色漫畫。
何霞說:“剛開始就是單純的愛好,在自己的業余時間找點事情做。”剪紙作品積攢多了之后,便在家人朋友的鼓勵下舉辦一些小型的展覽,出乎她的意料,作品竟然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還獲得了很多榮譽。其中,剪紙《洋芋的故事》榮獲“西風烈”全國剪紙大賽最高獎——金剪刀獎。何霞隨后便開始了自己的創作,將記憶中的一些生活場景融入剪紙作品中,剪出了《隴東風情》等一系列寫實的作品。而正是這些能夠喚起人們童年生活記憶的作品,為她贏得了名氣和一大批粉絲。
何霞認為,祖輩流傳下來的東西是她創作的源泉,藝術必須先有傳承,其次才是創新。她摒棄了作品的表象化,用剪紙藝術中最基本的十二生肖符號,創作了題為《生命之歌》的系列剪紙,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項藝術,何霞開辦剪紙培訓班,創建民俗文化公司,鼓勵更多的人加入到這項工作中來,并且通過培訓美術老師,為中小學生開設剪紙興趣班等形式,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喜愛剪紙藝術,從而達到保護、傳承的目的。
相關新聞
- 2021-03-12【文化視點】 讓典藏喚起紅色記憶
- 2021-03-12定風波·辛丑景和春麗時
- 2021-03-11春天的那些花事
- 2021-03-08冬日曠野中的蒙古馬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