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老游戲永遠不老
作者:朱棣云
第一眼看到《中國老游戲》這個書名,我這個既做過教育出版工作又是家庭教育科普工作者的第一反應是,游戲哪里會老呀?及至翻開書頁,挑剔變成了驚艷,而后感佩。不禁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
20世紀90年代,一所小學搞教育綜合實驗,核心是培養學生的“三自能力”——自理能力、自學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其中一個措施是,每周壓縮半天教學時間改做戶外活動。那天,校長親自帶學生去附近的山上玩,說:“先自由活動,一小時后回到這里集中?,F在解散!” 學生們一聲歡呼,散開了,但一會兒,一個個又回來了,問校長:“我們玩什么呀?” 校長驚得睜大了眼。這事讓校長感嘆連連:“孩子天生愛玩,游戲是他們的天性。可現在,讓他們自己玩,竟然不知道玩什么!”那些小學生是第一代獨生子女。他們從小被抱著長大,玩得最多的是語言游戲、智力游戲,價格昂貴的變形金剛和芭比娃娃,再就是去游樂場玩。那些中國傳統的兒童游戲,似乎就是從那時候開始老去的。
現在,這些獨生子女已經做了父母,自然想不起和孩子玩那些自己都沒有玩過的老游戲。加之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觀念的裹挾,玩游戲那是瞎玩、浪費時間,孩子的時間不如用來多學習點知識、參加各種培訓。傳統游戲真的老了,被虛擬的手機游戲無情替代。可是,與游戲隔離長大的孩子,他們的童年與成長其實是有缺失的。
游戲對孩子的成長真的那么重要嗎?在“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的人生奠基期,游戲是孩子的基本活動,成熟和學習是通過游戲來展開的。幾個月的寶寶已經能夠很開心地在媽媽的幫助下玩“躲貓貓”“蕩秋千”“小鳥飛飛”了。一至三歲,孩子主要借助于生活中的實物自己游戲。進幼兒園以后,則進入角色游戲階段。及至上學以后,游戲不僅更自動自發及更有創意,且逐漸發展成多種形式的自主活動。游戲可以發展孩子的動作、認知、情緒情感、社會能力,培養好習慣等積極作用,如今被家長們忽視、輕視了。更難得的是,游戲是孩子最感興趣的,所以總能隨時隨地自動自發地進行。而所有能自動自發進行的活動最具價值之點,在于這種內動力能促進內生性成長。有游戲滋養的孩子鮮活、靈動,生命力旺盛,可持續發展。為此,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甚至把兒童游戲稱為孩子必須獨立完成的“工作”,而主張教育者即家長、老師不要試圖去替代孩子指導孩子,而該給孩子創設高質量的成長條件和環境,包括高質量的游戲條件和環境。
《中國老游戲》的編繪者沈嘉榮、沈杉正是由此出發,選擇游戲這個被不少家長忽視、輕視卻對兒童成長頗具價值的選題,花力氣把它做得既有格調又接地氣。
此書從2000多種中華傳統游戲中,精選100個經典的中國老游戲,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并為每一種游戲都精心繪制了一幅中國風寫意嬰戲畫,展現原汁原味的老游戲,將這些老游戲拉到當代讀者眼前。中國傳統兒童游戲充滿童真、童趣,適應兒童天性,適合親子互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有趣的載體。
看得出,沈嘉榮是懂孩子的。他知道孩子喜歡游戲,喜歡一邊游戲一邊念念有詞,喜歡眼看耳聽全身心參與的游戲,喜歡由點及面、內涵豐富的游戲。他把所有孩子喜歡的元素集在一起,將中國文化的優雅穿插其間,所以他筆下游戲的孩子那么鮮活,那么靈動?!吨袊嫌螒颉房峙率俏铱催^的最具創意的“非遺”主題作品了,用“舉重若輕”來形容其特點應是恰如其分的。
相關新聞
- 2020-12-16《打春》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嶺南風”
- 2020-12-16《中國鑄造發展史》:以史為鑒 鑄造的力量薪火相承
- 2020-12-14劉一達散文集《典故北京》出版
- 2020-12-14新書《珠穆朗瑪日記》首發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