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鑄造發展史》:以史為鑒 鑄造的力量薪火相承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鑄造一直相伴而行,對推動社會進步、提升社會生產力起到了獨特作用。鑄造,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的一個重要支柱。
國家開放大學出版社聯合中國鑄造協會,發起編撰了《中國鑄造發展史》系列叢書之一——《中國鑄造發展史》(第一卷)(第二卷)。該書由“全國鑄造行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資深冶金史、鑄造史專家田長滸教授帶領的編寫團隊歷經六年精心打磨而成,已成功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并獲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這是兩部完整、深入、詳實地描述鑄造在華夏大地上產生、發展與演變歷程的鴻篇巨制,為讀者生動地勾勒出鑄造無時不刻伴隨中華民族文明“共生、共榮、共難、共建”的歷史畫面,將中國古代和近代鑄造業誕生、發展、壯大的歷史性經驗積淀,升華為彌足珍貴的文化資產。
《中國鑄造發展史》(第一卷)縱橫鑄造誕生前的史前時期到封建社會的鐵器時代,以發展的眼光,多角度、全方位、圖文并茂地呈現了我國古代鑄造的歷史沿革和發展歷程,系統介紹了古代鑄造工藝技術及其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重大推動作用,透徹闡釋了我國鑄造技術所具有的獨創性、延續性及取得的輝煌成就。書中博大精深的內容足可堪稱為實現我國由“鑄造大國”走向“鑄造強國”宏大目標難能可貴的力量之源。
《中國鑄造發展史》(第二卷)詳細描繪了我國近代鑄造的產生背景和曲折歷程,深刻剖析了我國近代社會鑄造業由盛轉衰的原因,首次提出鑄造持續發展的前途在于規律化、規格化、規模化這一科學論斷。
鑄造的力量激發中華民族文化創新活力
《中國鑄造發展史》(第一卷)具有學術性、普及性、實用性“三性”兼備的特點。學術性方面,對鑄造的起源、典型器物及工藝進行探究和分析,在同類書籍中首提中國古代青銅器的三大藝術要素,創新性地提出中國古代鑄造的十大歷史貢獻和九項突出技術成就,對于激發中華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普及性方面,向社會各界展示了中國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燦爛的文明成就,充分彰顯了中國古代鑄造在世界冶金技術和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促進今天國民經濟發展中拔山舉鼎的力量,對于激發民族自豪感普及意義甚高;實用性方面,列舉了鑄造工藝的范例,向讀者介紹了中國古代鑄造工匠如何選用造型材料、如何制范、如何對鑄件進行表面處理等問題,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性讀物,極具實用價值。
我國古代鑄造創造出許多精美絕倫的鑄件,鑄造技藝精湛超群,在歷史長河中獨具特色,長期處于領先地位。鑄造業本應隨著時代的步伐同步前進,但歷史研究告訴我們:我國的鑄造業,并非是直線上升的,而是曲線形發展的,有起有伏,且在近代社會呈現出拐點,降到低谷。
造成這種近代鑄造業發展低迷的根源在哪里?為什么我國的傳統鑄造技術未能向現代鑄造技術轉化?《中國鑄造發展史》(第二卷)詳細闡釋我國近代鑄造的歷史背景和發展的總體歷程,之后從外部和內部兩個維度分析導致我國近代鑄造業發展低迷的原因,進而指出我國近代鑄造業由盛轉衰緣于:當時鑄造業無體系、無標準、無規模,沒能實現鑄造技術的規律化、規格化、規模化。
鑄造的力量凝聚強大民族精神動力
《中國鑄造發展史》匯聚了中國鑄造業界的集體智慧,促進了鑄造業內的學術交流,呈現了國內鑄造行業專家的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鑄造發展相關史料,填補了迄今為止還未有一部內容涵蓋面廣、綜合性強,科學描述鑄造如何在中華大地產生和發展的著作之空白,鉤沉了圍繞“一帶一路”的古代“絲綢之路”經濟帶先后產生的中西交流互動的兩次浪潮——青銅冶鑄、生鐵冶鑄,再現了古代中國與西域各國在技術、經濟、文化方面的交往和發展。其對于宣傳中華古代鑄造技藝、復興民族工業技術、凝聚強大民族精神動力、實現宏大計劃具有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
鑄造的力量推動中華文明再創新輝煌
講好中國鑄造故事,給中國制造業發展以借鑒作用,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需要。第一卷展示我國古代鑄造的輝煌成就,總結成功的發展經驗,使讀者感受我國古代鑄造的獨特魅力,激發從業者尤其是后來人獻身鑄造業的認同感和光榮感。第二卷則通過我國近代鑄造業落后失敗的原因分析,警醒后來人,喚起從業者的歷史責任感,啟示當今和未來鑄造業發展。
《中國鑄造發展史》對于大力弘揚一切有利于推動科學發展、凝聚奮進力量、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意義之深刻、影響之深遠無以言說。(王國華)
相關新聞
- 2020-12-14劉一達散文集《典故北京》出版
- 2020-12-14新書《珠穆朗瑪日記》首發
- 2020-12-09《破解因殘致貧的中國方案》新書座談會舉行
- 2020-12-04深度解讀新發展格局 《十四五與雙循環》在京首發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