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朵姥姥”劉雪玲素描

▲劉雪玲和外孫女朵朵

▲劉雪玲藝術作品

好消息不過夜。
那天劉雪玲老師將獲獎證書的圖片第一時間發給我。2020年7月,冰心兒童圖書評獎委員會,將兒童圖書冰心獎頒發給廣東新世紀出版社,《樹葉上的小蝸牛》繪本畫冊的全體編輯人員集體榮獲這一榮譽。“陽朵姥姥”劉雪玲是樹葉繪本畫冊的主創人員。
“陽朵姥姥”劉雪玲,甘肅正寧人,畢業于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國畫系。自學繪畫藝術,“中國民間布貼畫、撕紙畫藝術大師”,國家教育部幼師國培項目培訓專家。在撕紙畫、報紙畫、樹葉畫等多種材料藝術創作方面造詣深厚。作品多次參加國家、省、地展覽,并在《甘肅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報刊發表。多家電視臺多次進行報道,引起專家學者關注。
初識劉老師,是在前不久一次“文化進校園”的活動上。七月的甘南大草原,牛肥草綠,風景宜人。劉老師從西安動身,與剪紙大師葉長友,畫家王天生和筆者一行四人在蘭州會合,前往甘南合作。遠遠看去,劉老師一身紅綠相間的著裝格外醒目。拉桿箱鼓鼓囊囊,手里提著一個黑色塑料袋,不知是啥好東西。藝術家有時讓人很難琢磨,甚至有點怪怪的。
賓館里我和劉老師同住一個房間。幾天的相處,我們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那個不善言辭的藝術家,她的才華,她的經歷,她的成果,她的藝術魅力,直接顛覆了我的思緒,令人感慨萬千。
拉桿箱里的寶貝,起先讓人大跌眼鏡。兩大包枯葉,幾本她早期的畫集,還有一本沉甸甸的新書樣稿集。而手里的那個黑塑料袋也是一大堆新的綠色樹葉。在蘭州的那天早上,她專門去了一趟植物園,撿了一大袋子綠樹葉。原來,甘南高海拔,樹葉長不大,很難見到闊葉,樹葉是這次講課必不可少的教學道具。
她的現場觀摩課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深受合作市小學美術老師和小學生們的歡迎。“樹葉,布藝,泥巴,”她在黑板上信手拈來,點題一目了然。
枯黃的樹葉如何變成藝術作品?大家心里的疑團瞬間被眼前的樹葉畫所解開。在一般人的眼里,那些泛黃的樹葉,略顯頽廢,甚至不屑一顧。她居然可以妙手回春,隨意一擺放,便有了故事情節,有了生命,陡然變得可愛,令人心儀。孩子們沉浸在綠色樹葉的奇妙變幻之中,在劉老師的點撥下,小剪刀一出手,一串串葡萄結果了,小公雞喔喔啼,這是“粘貼樹葉畫”,童話里的世界妙不可言。
一個人的藝術成就,在多個領域里綻放,是一件難以置信的事情。劉老師的泥巴,玩出了她自己的風采。三盆泥巴,事先由主辦方備制好。像和面一樣,醒泥巴,摔泥巴,軟硬適宜。人還沒到合作,泥巴早已備好。
剜一塊泥巴,她在手里團了團,直夸合作的土質好,適宜泥塑。這一下,現場的孩子們來了勁,玩泥巴本來是孩子們的天性。此刻的劉老師像極了孩子王,泥巴在她的手里,變得順從,泥來得手,一個憨態可掬的兒童即刻成型。眾目睽睽之下,時間仿佛凝聚,考驗著實力水平。于是又捏了一個西北大漢,只是輕輕地轉動,那種傳神的儀態,便復制在泥人身上,給泥巴瞬間以生命和靈魂,這是她的絕活。
對大自然有著濃濃的情,對藝術有著深深的愛,這是她走向藝術之路的動力和源泉。愛上布貼畫,常常將碎布頭當玩具,用身邊的景物當寫生,積累了布貼畫的素材,作品得到了業界普遍認可。她告訴我,家里存著大量的布頭,遇到心儀的布,不問價格,買,買,買,到了癡迷的境界。2001年出版了《劉雪玲布貼畫集》。
因愛萌發的樹葉拼貼畫,成就了劉老師藝術生涯里又一個奇跡。
用落葉擺放、拼貼而成的原創繪本《樹葉上的小鍋牛》走紅。和孩子一起走進自然,感受四季更迭、春華秋實,用身邊的落葉創造貼畫,讓落葉在藝術創作中綻放新的意義,用愛守護、將愛傳遞。
每當說起這段創作過程,劉老師臉上總是泛著光澤。2017年秋季很特別,她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一個秋天,第一次被樹葉子的艷麗色彩震撼了,西安城里火光沖天,小區里,公園里,馬路邊上到處五彩繽紛,萬紫千紅。她一邊撿樹葉,一邊欣賞一邊琢磨……
在西安市郊,秋風吹紅了枝頭的樹葉,“陽朵姥姥”劉雪玲帶著自己的小外孫女朵朵在山中撿果子。突然,朵朵發現了一只小蝸牛,執意要把它帶回家,但小蝸牛好像不怎么愿意,在葉子上四處亂爬。于是姥姥給朵朵講了小蝸牛媽媽在等小蝸牛回家的故事,朵朵突然領悟到小蝸牛媽媽對小蝸牛的牽掛,最終小心翼翼地放走了小蝸牛。朵朵的舉動在劉雪玲老師心里埋下了種子,望著漫山火紅的樹葉,劉老師決定就用這些樹葉,以自己和朵朵的故事為原型,創作一本樹葉貼畫繪本。
繪本強調的是故事性。用樹葉擺放、拼貼,拍照存影,便完成使命。劉老師婉惜地說,第一稿因為手機像素不夠,很遺憾無法成書,沒能成功。
她的繪本故事創作過程中有這樣的描述:秋天是姥姥暮年的暗喻,落葉是生命走向終點的象征。但是在故事的最后,朵朵把落葉創作成樹葉畫,賦予了落葉全新的“第二次生命”,成為三代人之間愛的見證——多年以后,朵朵可能早就忘記了上山遇見小蝸牛的事情,但手中的落葉畫會成為這段故事的印記,也會讓她想起自己與姥姥在山上共享的美景時光,還有在月光下對媽媽的思念。
劉老師創作過無數構思精妙的藝術作品,但唯獨對這本《樹葉上的小蝸牛》情有獨鐘。原來樹葉也有大年和小年,2018年、2019年的秋季無精打采,所有的樹葉都其貌不揚,用慶陽人的土話來形容,叫“屁紅子”。那時落葉難得、材質易碎、色澤不同等都為她的創作帶來了不少困難。2018年秋天,陽朵姥姥在缺乏創作材料落葉之時,編輯部一條為樹葉繪本收集樹葉的帖子,得到全國無數人的默默支持。在編輯、其他作者和廣大熱心網友們的幫助下,一個個裝滿秋葉的包裹從各地奔來,解決了創作難題。無數人為了成全這部充滿愛的繪本而獻上愛心,最終這本書才能順利出版。
支撐她守候三個秋天,精心打磨創作的,正是她對外孫女和所有小朋友們的愛和希望。人生第一本樹葉繪本成功,讓劉老師信心大增。
她的泥塑作品不計其數。慶陽有一孔窯洞,是她的泥塑工作室,里面陳列著不少泥塑小玩意,視之為寶。她邀請我,有空去她的窯洞看一看。
在合作的那幾天,劉老師顯得心事重重。直言為她的新書《一片葉子》出版而壓力山大。樣稿已出來,出版社催得緊,出版費用籌得差不多了。家鄉的文化部門支持了一塊,家人出資全力支持。一個對藝術追求的完美主義者,總覺得其中的一些細節不甚滿意。滿篇都是用鉛筆修改的痕跡。版面調整,邊框高低,抑或不加邊框都在反復拿捏。只要空閑,我倆說得最多的是她的新書。半夜干脆不睡,倆人一起給樣書挑毛病,改錯。書的“序”出自甘肅一位媒體名家之手。布貼畫、手撕畫、樹葉畫、泥塑,四個部分較全面地展示了她的藝術才華。仔細翻閱,發現每幅畫的名字都很優雅。她說,為了起個好名,花了不少心思,從大量的歌曲里找靈感。難怪,旅途中別人聊天,她會帶著耳機安靜地聽歌。
偶爾一覺醒來,她說想把書中的“手撕畫”一部分撤掉。問為什么?她說四大塊書太厚了,掂在手里沉甸甸的,不便攜帶。我說,樣書都出來,“碌碡拉到半坡里,沒有退路。”她的手撕畫出神入化,一張報紙,便撕出了作家陳忠實的神韻。我很詫異,斷然讓她打消念頭。書名《一片葉子》,寓意自己藝術成果的匯總,刪掉哪一塊都有缺失感,一定要完整出版。劉老師眼里放光,增加了信心。大家鼓勵她,期待新書盡早出版。
劉老師是我認識的民俗藝術家里最為特殊的一位,我調侃她是為了藝術而瘋狂的女人,有時我會嬉笑她是個瘋子,劉老師很樂意我這樣的稱呼。家里收藏了20多箱枯樹葉,布頭成卷。泥塑作品除了專門為用戶定制的,其余都像她的孩子一樣,當成寶貝,東藏著西掖著。好在有家人的理解支持,讓這些被他人視為垃圾的物件,任其在家中泛濫。我說,劉老師你想過沒有,有多少人能容忍把家里弄成這個樣子?她若有所思,笑道:也是。
成功的背后,是多少次艱辛的付出。多少個不眠之夜,沉浸在自己的藝術王國里,用智慧汗水,澆灌出民俗藝術之花,結出豐碩的果實。興趣愛好是取得成功的動力,堅持不懈,一股道上走到底,方可在藝術道路上留下深深的足跡。
□楊玉珍
相關新聞
- 2020-11-15記得那時風日好 ——讀穆濤《先前的風氣》
- 2020-11-15踩鼓
- 2020-11-13龜山大霧
- 2020-11-13閱讀,需要“感動”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