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狄東陽 程健 宋芳科
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當江南。
張掖,位于河西走廊中段,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酒泉郡置張掖郡,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得名,有“戈壁水鄉”“金張掖”之美稱。
這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物產豐富,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城市之一。往事越千年,絲綢之路的繁華早已被現代化交通與城市所代替,而在鬧市的中心,大佛寺里的一尊尊佛像、一幅幅壁畫,見證著時代的更替、社會的變化。

10月17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甘肅省委網信辦、甘肅省文物局主辦,中國甘肅網、快手甘肅承辦的“千年石窟匠心傳承”網上主題活動來到張掖市,來自中央及省市縣各級網絡媒體記者、商業平臺編輯、網絡名人等組成的采訪團走進位于張掖市區的大佛寺,近距離感知佛教文化、全方位了解文化遺產保護,續寫甘肅石窟故事。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葉如來寺,明永樂九年(1411年)敕名寶覺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內有巨大的臥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大佛寺,古樹參天、碧草成蔭,雄渾莊嚴的大殿、貼金雕繪的磚雕、怡靜安詳的睡佛……恍若時空倒回,大佛寺從歷史深處走來、從西夏王朝走來。
據了解,大佛寺自西夏建成后,受到了歷代王朝皇室的重視,在河西地區具有極高的宗教影響力。
西夏至元代時期,大佛寺一直是皇家寺院。明代早期,朝廷十分重視對臥佛寺的重建和維修,從而使這座寺院的規模空前龐大。明宣德年間敕賜“寶覺寺”、清康熙年間賜名“宏仁寺”等寺名。
后來,因種種原因,大佛寺被荒廢,淡出人們的視野。直至1987年,地方政府對大佛寺大佛殿和其它建筑進行了一次維修,之后,大佛寺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成為了解、研究絲路文化、佛教文化、石窟文化的重要場所之一。
大佛寺文物研究所所長王康介紹,如今看到的大殿,就是1987年修繕后的模樣。

步入大殿,一尊頭北腳南,面西而臥,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長約4米,腳長5.2米的釋迦牟尼涅槃像便呈現在眼前,這是亞洲最大的室內木胎泥塑臥佛。
臥佛右手展于臉下,左手伸于身側,安睡于大殿正中1.2米高的臺基之上。臥佛胸前飾“卐”字符號,梵文寓意“吉祥海云相”。更為特別的是,臥佛頭枕蓮臺,兩眼半閉,嘴唇微啟,形像豐滿端秀,姿態恬靜安詳,生動再現了釋迦牟尼涅槃的神情。
在臥佛首足處,塑有兩尊護法,通高7.6米,身體微微前傾,表現出對釋迦牟尼佛的虔誠與崇敬。而在臥佛背后,有其在世時著名的十大弟子群像,南北兩側則是十八羅漢。其中,最有特點的羅漢叫降龍羅漢,因是皇家寺院,羅漢并沒有降龍,而是在斜對面的屋頂上盤踞著一條巨龍。
1996年,大佛寺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期,保護者們對臥佛背后的十大弟子群像進行了扶正。

2005年至2007年間,保護者們又對大殿進行了一次落架式維修,即:將整瓦面揭掉,大殿整體全部落架維修,然后全部固定,再恢復到以前的模樣。
“將壁畫切割下來,對墻體內的木質結構進行加固,之后再將壁畫復原。期間,敦煌研究院的老師們還對殘缺的壁畫、塑像進行了補修。”王康說,“如今,大佛寺已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除大佛殿之外,其它兩個殿堂都以陳列廳的形式進行陳展。”
據介紹,大殿四壁及二樓均有明清時期壁畫,內容有佛、菩薩、弟子、諸天神將、佛經故事及《西游記》《封神演義》《山海經》故事的巨幅壁畫人物等,線條流暢,色澤清麗,構圖雜而不亂。特別是《西游記》壁畫,比《西游記》成書還要早大約200年。
而在大殿后的藏經閣內,至今依然保存著世所罕見的明代手書金經《大般若經》和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官版初刻初印本《北藏》。這些經卷,據說是人們在勘測藏經殿時,發現殿內有一面夾墻,拆開后發現12個大經櫥,里面藏有6361卷明永樂《北藏》經,還有將近800冊用真金研粉書寫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朝代更迭、歲月流長,是什么人將其深藏于墻體內不得而知,但留下的藏品已被后人視之為瑰寶,倍加珍藏。

2023年,大佛寺文物研究所爭取到了700多萬資金,著手對這些文化遺跡和佛像、壁畫等瑰寶進行數字化保護。
“項目名稱叫:不可移動數字化保護。對大佛殿的壁畫塑像,還有這些古代建筑,石雕塑像、壁畫等進行全方位掃描,并將數據保存下來,實現數字化保護。”王康說,目前項目基本完成。之后,將在大佛寺建立數字化展廳,讓游客沉浸式體驗之外,展示一些平時看不到、了解不到的信息,讓大佛寺的歷史文化價值更加具象。
歷經近千年歲月,大佛寺幾近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難能可貴。王康表示,作為文物保護者,有責任更有義務和擔當,把大佛寺保護好,讓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能夠更好地流傳、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力更加強大。
據了解,數字展廳預計2025年5月至10月間建成開放。屆時,人們可以更全面、更具象地感知大佛寺所蘊含的文化底蘊。
回望大佛寺,昔日的皇家寺院早已褪去了繽紛的色彩,往事如松柏的影子斑駁滄桑。山門兩側,那對“睡佛長睡睡千年長眠不醒,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難明”楹聯,不禁讓大家對古人的智慧、絲綢之路的文化所驚嘆。

- 2024-10-21圖解|蘭州新區:構筑人才高地“引育留用”新沃土
- 2024-10-21【甘快看】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丨張掖大佛寺:鬧市中的千年古剎
- 2024-10-21【甘快看·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張掖大佛寺:數字化保護讓文物“活起來”
- 2024-10-21【甘快看·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天梯山石窟兩大標簽:“石窟鼻祖”和“涼州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