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一個特別的社會群體,他指出:“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成為就業增收的重要渠道。”
說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可能聽上去比較抽象,可是談到其中具體的人,我們卻無比熟悉。每天在大街小巷穿梭的外賣快遞小哥,讓出行更方便的網約車司機,提供上門服務的做飯整理收納師……如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和靈活就業者早已成為城市運行的“毛細血管”,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便利,也孕育了無比廣闊的市場活力。據全國總工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21年依托互聯網平臺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約8400萬人,靈活就業人員達2億多人。“看見”他們的現實困境,保障好他們的勞動權益,不僅對于穩就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社會溫度的體現。
要看到,正因這些就業領域新近產生,勞動關系復雜,技術手段和組織方式都有較大革新,社會缺乏經驗準備,一些勞動者都處于缺乏社會保障的狀態。從近些年引發社會熱議的現象中,不難窺見他們普遍存在的困境。
平臺算法下,外賣騎手常常會“困在系統里”,雖然外賣、快遞等行業的組織形式較為松散,但他們的勞動強度其實一點都不低,如何切實保障他們的休息權,保障他們有底氣向過度勞動說“不”的權利,成為必須直面的問題。
對此,首先要明確各類勞動關系的性質,劃定好雙方的權利責任邊界。特別是在勞動者與平臺實力懸殊較大的情況下,如果不明確規定,勞動者權益可能難以保障。盡快出臺規范化的用工示范文本,規定好不同勞動關系下,平臺應該就勞動者的報酬、休息時間、社會保險、勞動安全等權益進行何種保障,才能使雙方權責更加清晰,避免勞資矛盾變為一筆糊涂賬。
另外,要從整體的制度層面入手,建立與互聯網平臺用工模式高度適配的社會保障體系。目前,不少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和靈活就業人員囿于戶籍限制,無法在就業地參保。可事實上,整日在外奔波的外賣員、快遞員們,發生事故的概率較高,更需要這樣的安全保障。正如有代表委員所建議的,放開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的戶籍限制,鼓勵他們就地參保,做到應保盡保。
“看見”他們的現實需求,盡可能為他們提供基本的兜底保障,應該成為社會進步的方向。
- 2023-03-10甘肅省2023年首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在蘭州完成捐獻
- 2023-03-09甘肅出臺深化現代職教改革“三張清單”
- 2023-03-09第二屆隴原愛警母親最美警嫂和成績突出女民警頒獎儀式舉行
- 2023-03-09青蘭高速慶陽北至慶城收費站段 3月10日至6月30日實行半幅封閉施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