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綦江區近年來探索“短視頻+”“直播+”模式,培育“鄉村創作者”,讓短視頻成為助力鄉村發展的動力。圖為4月24日,在該區三角鎮中壩村,“村書記”主播團和村民一起推介鄉村土特產。新華社發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要求,加強涉農干部培訓,提高“三農”工作本領,打造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有服務農業強國建設能力的“三農”干部隊伍。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廣大“三農”干部只有做到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才能擔當起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任務。圍繞黨員干部如何提高“三農”工作本領,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暉。
要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
記者: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如何理解“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之于“三農”工作的重要意義?
張暉: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對“三農”干部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這九個字,既飽含了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深厚感情,又體現了對做好“三農”工作內在規律的深刻認識,是新時代培養打造“三農”干部隊伍的重要遵循。
“我在黃土地上生根、發芽,在紅土地上成長、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年輕時在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后來又在多個地方領導崗位上分管過農業,以自身的實際行動踐行和詮釋了“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
懂農業,就是要掌握現代農業發展的規律,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懂得農業生產的規律特征、農業科技和農業經營管理等。習近平同志在河北省正定縣工作期間,針對正定縣“高產窮縣”、農民收入低問題,強調“絕不能光講糧食生產、光講高產糧,不講經濟效益”,帶領全縣調整農業結構、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力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積極探索讓群眾生活好起來、富起來的路子;針對農業結構單一、農業和農村經濟效益不高等問題,強調“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必須走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和農工商綜合經營的道路”,正定縣不斷強化“大農業”理念,全力打造“產加銷游”全產業鏈農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水平顯著提升。當前,我國農業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更要廣泛吸引真正懂農業的“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等新農人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切實推動農業提質增效。
愛農村,不僅是對鄉村的一種情感認同,更是對鄉村的一份責任擔當;不僅意味著要對鄉村文化、生態環境等予以尊重和保護,更意味著能夠撲下身子扎進鄉村,以實際行動為鄉村謀振興。從梁家河一路走來,習近平總書記心里始終惦念著農村、牽掛著農民。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提出“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扶貧開發精神,在全國率先組織實施扶貧搬遷“造福工程”;組織推動山海協作、閩寧對口幫扶,促進沿海與山區、東部與西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總結提升南平選派干部駐村的經驗,強調“開創農業和農村發展新局面,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農村工作機制”;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從山下轉向山上,讓老百姓真正受益……他以長遠眼光對加快推動福建“三農”發展進行戰略思考,形成了許多深遠的戰略擘畫,并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戰略定力扎實推進各項工作。這種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正是愛農村的生動體現。
愛農民,就是要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傾聽農民聲音,維護和保障農民利益,提升農民福祉,促進農民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反復強調“要解決好人的問題,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在陜北時,他就帶領村民修沼氣池、淤地壩,打井解決飲水困難。在福建,他走遍了八閩大地的山山水水,留下三進下黨、四下基層等故事。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次演講中深情提到:“25年前,我在中國福建省寧德地區工作,我記住了中國古人的一句話:‘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至今,這句話依然在我心中。”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民的愛,體現在從解決溫飽到追求美好生活的持續奮斗中,其核心始終是“把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促進廣大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也是“三農”干部隊伍走好群眾路線、贏得民心,激發和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強大合力的關鍵所在。
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做好“三農”工作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其中貫穿了哪些科學思維方法,對我們做好“三農”工作帶來哪些啟示?
張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三農”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農村改革發展的諸多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指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不僅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鮮明的價值理念,而且蘊含著科學的思維方法。我們要深入學習其中蘊含的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將學習成效轉化為推動工作的生動實踐。
要運用戰略思維定方向,把握“兩個大局”的歷史方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當今世界主要的現代化強國無不是以強大的現代化農業作為支撐,農業強國建設的質量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質量和成色。學習應用戰略思維,須立足全局謀一域,把握長遠定方向,跳出“三農”看“三農”,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出發,準確把握“三農”工作新的歷史方位,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為統領“三農”工作的戰略總綱,擺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位置,引領和推進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事業高質量發展。
要以歷史思維明規律,賡續農耕文明的根脈傳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要從歷史縱深中把握“三農”工作的時代方位。從農耕文明到數字文明,我國農業農村經歷了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的深刻轉型,要從文明傳承中汲取智慧。農耕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根脈,要保護好農業文化遺產,弘揚傳統治理智慧,創新表達方式,讓古老農耕文明在新時代煥發生機。要從歷史實踐中總結“三農”發展規律。我國“三農”政策變遷告訴我們,土地制度變革是核心動力,農民主體地位是根本保障,循序漸進是方法論準則。新時代“三農”工作者應以歷史思維洞察規律、把握方向、破解難題,才能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大寫意”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工筆畫”。
要運用辯證思維解難題,統籌城鄉融合發展。能否處理好城鄉關系,關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要堅持從國情出發,從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和二元結構的現實出發,從我國的自然稟賦、歷史文化傳統、制度體制出發,既要遵循普遍規律、又不能墨守成規,既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又不能照抄照搬”,“城鎮和鄉村是互促互進、共生共存的”。做好“三農”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鄉村內部,而應將鄉村發展置于城鄉一體化的大格局中統籌謀劃。城鄉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要根據城鄉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動態調整城鄉政策,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動態中尋求平衡,在整體中謀劃發展,既要防治“城市病”,也要避免鄉村衰敗,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優勢互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要立足創新思維破困局,激活內生發展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要適應農業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的階段性變化,創新體制機制,推進科技進步,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實現農業向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轉變”……這些重要論述閃耀著創新思維的思想光芒。學習和運用創新思維,要突破傳統思維定式,適應“三農”發展的新階段特征,開拓工作思路,創新體制機制,以科技為支撐,以改革為動力,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從傳統向現代轉變,從粗放向集約轉變,從低效向高效轉變,為農業強國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要以底線思維守紅線,夯實農業農村發展根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必須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等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做好“三農”工作的清醒認知和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運用底線思維做好“三農”工作,要準確把握“三農”工作的新形勢新方位新要求,清醒認識到依靠國內糧食生產體系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根基所在,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是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底線,要牢固樹立以糧食安全為底線,以耕地保護為紅線,以生態安全為防線的理念,有力有效地推進中央“三農”工作決策部署落地落實,切實發揮好農業“基本盤”和“壓艙石”作用,確保農業農村發展的根基穩固,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保障。
善于到田間地頭找方法、尋答案
記者: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做好“三農”工作,應當著重把握哪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黨員干部應如何提升“三農”工作本領?
張暉:當前,“三農”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不斷創新工作方法。
一是深入調研,摸清農情。“三農”工作涉及面廣、情況復雜,必須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扎實的調查研究。“三農”領導干部要善于到田間地頭找方法、尋答案,多走一走、看一看,了解農情、社情、民情,從農民生產生活的瑣碎“小事”中,找到“三農”工作的具體方向,制定具有針對性、有效性的政策措施,避免閉門造車和“一刀切”。
二是系統謀劃,統籌推進。“三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多個方面。“三農”領導干部要樹立系統思維,將“三農”工作置于鄉村全面振興的大局中統籌謀劃,注重各要素之間的協同配合。
三是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三農”工作既要整體推進,也要注重精準施策。“三農”領導干部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特點,有力有效地推進工作。
四是創新驅動,激發活力。只有通過創新,才能找到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答案。“三農”領導干部要善用改革這一法寶,勇于突破傳統思維,積極探索農村工作新路徑、產業發展新模式。
五是久久為功,善作善成。“三農”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三農”領導干部要懷抱充足的歷史耐心,保持戰略定力,以長遠眼光洞悉“三農”工作的發展趨勢,持之以恒地扎實推進各項工作。
當前,農業農村正處在深刻變革之中,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支撐,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黨員干部提升“三農”工作本領,應當從以下方面著手:
提升政治素養,堅定服務“三農”的理想信念。“三農”干部要深化對黨的創新理論的學習,進一步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精神,全面準確深刻把握其精神實質、思想內涵和實踐要求,從講政治的高度深刻認識和領會推動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性,自覺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厚植“三農”情懷,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不斷增強推動農業強國建設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同時,要系統學習“三農”領域專業知識,提升自身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水平。
增強危機意識,全面提高工作本領。當前,國際形勢嚴峻復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外部的風險挑戰越是嚴峻,就越要穩定“三農”基本盤。“農業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極端重要的國家安全。”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只有農業強起來,才能為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贏得充分的戰略主動。這就要求廣大“三農”干部要不斷提高科學謀劃工作的能力,增強工作的科學性和創造性,將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落細,惠及廣大農民群眾;不斷提高發展本領,帶領群眾因地制宜發展壯大富民興村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培育建立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提高群眾工作本領,和農民群眾同坐一條板凳、同說“一家話”,全面掌握村情民意,使各項工作和決策精準滿足群眾需求,當好群眾的“領頭雁”和“貼心人”。
以人民為念,以實干彰顯擔當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廣大“三農”干部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讓實干成為內心深處的自覺追求,將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融入到破解“三農”難題的具體實踐中。要精準把握農業農村發展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把為民情懷體現在解決農民急難愁盼問題的實際行動上,聚焦糧食安全、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等關鍵領域,主動作為、精準施策,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案,創造性抓好貫徹落實,推動農業強國建設各項工作更好地落地生根。同時,要發揚脫貧攻堅精神和釘釘子精神,以久久為功的韌勁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用實干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臺階,在守底線、促振興、惠民生的強國建設實踐中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嶄新篇章。(記者 郝思斯)
- 2025-04-28監督故事 | 被侵占的村集體資金追回來了
- 2025-04-28做新時代挺膺擔當的奮斗者
- 2025-04-28“五一”節前公開通報釋放強烈信號 以鐵的紀律狠剎歪風邪氣
- 2025-04-28成都專項整治土地儲備領域突出問題 從個案查處向系統治理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