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古道今】
《舊唐書·馮元常傳》:“(元常)從父弟元淑,則天時為清漳令,政有殊績,百姓號為神明。又歷浚儀、始平二縣令,皆單騎赴職,未嘗以妻子之官。所乘馬,午后則不與芻,云令其作齋。身及奴仆,每日一食而已。俸祿之余,皆供公用,并給與貧士。人或譏其邀名,元淑曰:‘此吾本性,不為苦也’。”
馮元常,唐官員,先得唐高宗信賴,后遭武則天忌恨致死,唐中宗時為其平反,命為“忠臣之門”。馮元常有一位堂弟叫馮元淑,武則天時曾任清漳令,政績顯著,百姓稱其為“神明”。又歷任浚儀、始平二縣令,赴任時,只單人騎馬前往,不帶妻子兒女。他所騎的馬,午后就不再添喂草料,說是讓它“作齋”。自己和奴仆們一樣,一天只吃一頓飯。俸祿有余下來的,都充作公用,或用來周濟窮人。有人嘲諷他是為了獲得好名聲才這樣清苦,馮元淑則說:“這是我的天性,并不覺得苦啊。”
馮元淑出身官宦世家,可謂名門望族,其父馮捷、祖父馮慈讓、高祖父馮靈紹、天祖父馮嗣興都曾入朝為官,但他并沒有沾染某些“官二代”“官三代”的惡習。這可能要歸功于良好的家風熏陶,使他養成了嚴格自律、以身作則的好習慣。其所言“此吾本性,不為苦也”,是真情流露,而非人前做作。他對馬的“要求”也類于自己,早上喂了下午就不再喂,而且還美其名曰“令其作齋”。后人遂以“齋馬清風”為典,稱頌地方官員居官清廉。黃庭堅《送徐隱父宰余干二首》有言:“贅婿得牛庭少訟,長官齋馬吏爭廉。”第一句引用“贅婿得牛”之典,寄語徐隱父斷獄明決公正;第二句化用“齋馬清風”之典,希望徐隱父從政清正廉潔。
廉潔也是一種生活習慣,既需要養成過程,也需要養成方式。馮元淑從走馬上任到日常生活,從自身到自己的身邊人,甚至于到自己的馬,都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就是儉樸沒有例外,奢靡不開口子。開始時,可能會不適應,慢慢地就習慣了。當儉樸和廉潔成為人的生活習慣之后,也就不會因之而苦,因之而累,反而會因之而快樂,因之而輕松。
?。ㄉ兄?/p>
【草木清芬】


名稱:白車軸草
分布:省內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隴南、天水常有野生
簡介:白車軸草,多年生草本?;ü?-10月。為優良牧草、綠肥、蜜源、堤岸防護和草坪綠化植物。全草藥用,有清熱、涼血、寧心之效。
?。ㄖ参镔Y料由西北師范大學白增福、陳學林提供)
- 2025-04-09兩腳書櫥 | 學而不用,類于“光吃不長肉”
- 2025-04-07水火無交 | 世上的貪官,大多是從占小便宜開始的
- 2025-04-07韋弦之戒 | 總是睡過頭的人,不能給自己定個鬧鈴嗎
- 2025-04-07過則勿憚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