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視劇《雪蓮花盛開的地方》劇照。 資料圖片

托忒蒙古文《西游記》插圖。 劉同華 攝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現場。 劉同華 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創新涉民族宣傳的傳播方式,豐富傳播內容,拓寬傳播渠道,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講清楚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可靠保障,講清楚中華民族是具有強大認同度和凝聚力的命運共同體,講清楚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所具有的明顯優越性”。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撐、情感寄托和價值認同的總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的重要內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了各民族文化的內核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遼闊的疆域,共同書寫了悠久的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包含了各民族文化的內核,具有共通性。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進一步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礎。
比如2023年4月,故宮博物院與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等聯合舉辦“祥開萬象——故宮與西藏文物聯展”。展覽以故宮博物院最新相關科研成果為基礎,呈現了古代民族關系史,生動講述了中國古代西藏與內地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以及共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動人故事。這次展覽中,最吸引游客駐足觀看的展品,當屬國寶級畫作《步輦圖》。這幅畫描繪的是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覲見唐太宗的情形。
唐朝國力強盛,文化發達,盛唐氣象令無數人心向往之。詩人們用詩歌吟唱著時代風華,畫家們則用丹青描繪出社會人文之美。《步輦圖》就是這一時代饋贈給后世的佳作,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作為國寶級畫作,《步輦圖》之價值不僅在于繪畫藝術,更因為它是最早反映漢藏民族團結和睦的歷史畫卷——閻立本用畫筆生動地再現了史書中的濃墨重彩。
去年8月,國家民委從館藏的15萬件文物和51萬冊古籍中,遴選出一批珍貴文物古籍,精心籌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引起廣泛關注。
展出的古籍中,無論是漢文古籍,還是少數民族文字古籍,都有大量的少數民族政權對“大一統”和中華文化的認同。比如《魏書》記載鮮卑首領北魏太祖拓跋珪所說:“《春秋》之義,大一統之美。”《晉書》記載氐人首領前秦世祖苻堅“親臨太學,考學生經義優劣,品而第之”。以傣文記載的清代《抗英記》:傣族、景頗族、傈僳族等各族團結一心,村村寨寨的鄉親攜手并肩,抗擊英軍,保家衛國。
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首領中的有識之士主動融入中原,效仿中原政制,推崇儒學。如慕容鮮卑自稱帝嚳后裔,拓跋鮮卑自稱黃帝后裔,羌人首領姚興興辦儒學,等等,主動接受大一統文化,自覺納入中華統緒。
展覽中有很多被翻譯成少數民族文字的傳統典籍,就是文化傳播交融最好的明證。比如,西夏文《孝經》、西夏文《論語全解》、漢字拼寫蒙古語《元朝秘史》、漢文滿文蒙古文《孟子》、古壯文《西游記》、托忒蒙古文《西游記》、蒙古文《三國演義》、漢文回鶻文《高昌館雜字》等。
熠熠生輝的民族文物瑰寶,講述著祖祖輩輩共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往事,不由得讓人感慨四海之內自古是一家。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華民族各成員之間形成的民族認同,不僅在于共同的血緣紐帶和地緣關聯,而是實現了從血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向文化共同體的價值升華。
民族文藝的創新表達呼應了人民的審美需求
民族文藝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體現,具有獨特的美學魅力,歷來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民族藝術作品則聯合了多民族共同創作,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多民族共同敘事方式。
2014年10月,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格薩爾王傳》《瑪納斯》到《江格爾》史詩,從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今天,產生了燦若星辰的文藝大師,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藝精品,不僅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厚滋養,而且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華彩篇章。2018年3月,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盛贊人民的創造偉力,在列舉一系列偉大成就時,又提到格薩爾王等偉大史詩。
2019年9月,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以格薩爾王等偉大史詩為例,說明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格薩爾王傳》是主要由蒙、藏等民族共同創作的英雄史詩,講述了格薩爾帶領各民族和諧相處、建設美好家園的英雄故事,被譽為“東方的荷馬史詩”。這部英雄史詩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唱了千年,流傳于我國青藏高原的藏、蒙、土、裕固、納西、普米等民族中,現存的《格薩爾王傳》共有120多部、100多萬詩行、2000多萬字,且內容仍在不斷增加。
瑪納斯是新疆柯爾克孜族傳說中的著名英雄和首領,是力量、勇敢和智慧的化身。產生于公元9至10世紀的《瑪納斯》,千百年來一直以口耳傳承,是全世界第二長史詩,忠實記錄并提供了柯爾克孜族人民繁衍、生存、生產、發展等各個方面的寶貴資料,涉及文學、政治、歷史、藥學等多個學科領域。
這樣的民族歷史故事,可以說不勝枚舉。比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進藏、涼州會盟、瓦氏夫人抗倭、土爾扈特萬里東歸、錫伯族萬里戍邊,等等。這些都是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故事。
新時代以來,這些歷史故事被以不同藝術方式創作和展現著,體現了人民對文藝作品的審美需求。
比如,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歌舞團創作的大型歌舞劇《瑪納斯》,就是以英雄瑪納斯和四十勇士為原型,多次演出得到觀眾的廣泛認可。細心品味,這部歌舞劇呈現出了新的特點。一是改變了“一人演唱多人聽”的傳統表演模式,融合多民族樂器和多民族舞蹈,形成了歌舞兼備、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多民族元素融合的原創節目;二是吸納前輩學者研究成果作為創作基礎,創新講述了這部古老史詩,展示了柯爾克孜族人民頑強不屈、團結進步的民族精神。
將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圖景呈現在中華民族的精神空間
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書寫了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艱苦卓絕的奮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是我們黨百余年來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也記載著各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壯闊歷程。
去年冬天,“紅星耀天山——中國共產黨領導新疆革命文物故事展”在京展出,系統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天山南北播撒革命火種,團結帶領新疆各族群眾支援抗戰、共赴國難的光輝歷程。在這里,可以看到俞秀松、陳潭秋、毛澤民等烈士生前用過的眼鏡、衣物、文具等,還可以了解到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帶動下,當時一大批文化名人和知識分子來到新疆,他們大力傳播馬列主義,使得新疆的文化運動空前活躍。通過展覽,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新疆是一片充滿紅色記憶的土地,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新疆各族人民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作出了巨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民族團結奮斗、繁榮發展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從“八千湘女上天山”“三千孤兒入內蒙”,到“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的孔繁森、為國守邊的“人民楷模”布茹瑪汗·毛勒朵,等等,他們的真實事跡,就是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生動寫照。
步入新時代,一些優秀的文藝項目在這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如主題為各民族守望相助的電影《伊犁河》《尋鹿香巴拉》《天邊加油站》,主題為守望邊疆的電影《我的喜馬拉雅》《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主題為脫貧攻堅的電影《十八洞村》《云上之愛》《奔騰歲月》,等等,無一不是以鮮活的故事滋潤人心,達到了很好的“鑄牢”效果。
去年央視播出的電視劇《雪蓮花盛開的地方》,讓發生在高原上的援藏扶貧故事再一次被大眾熟知和喜愛。該劇細膩鋪展援藏干部和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壯美畫面,體現了西藏人民積極向上的昂揚氣魄和援藏干部的赤誠之心,將西藏鄉村振興的歷程藝術化呈現,在雪域高原上譜寫了一首磅礴贊歌。
作為地域廣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地區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總體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題中應有之義。可以欣喜看到,將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圖景呈現在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空間,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成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了豐富資源和強大動力。(作者: 李安)
- 2024-09-20知責任者 大丈夫之始也
- 2024-09-20萬家燈火贈流年
- 2024-09-20有忍乃濟
- 2024-09-20甘肅省紀委監委采用“七步工作法”調研檢查制度執行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