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關外,東風航天城又變得熱鬧起來。
中國空間站進入常態化運營模式,一年發射兩艘載人飛船。作為中國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每到此時,這里都會迎來新的航天員乘組、參研參試人員、中外媒體記者、觀禮游客,吸引來自全世界的目光。
熱鬧之余,這里多數時間是安靜的。
抵達嘉峪關機場后,記者乘車在巴丹吉林沙漠穿行近4個小時才抵達東風航天城的入口。與一般城市相比,這座小城交通難言便利,條件不算優越,卻是許多航天人扎根一生的地方。
這里是我國航天事業和“兩彈一星”精神的發祥地,承載著數不盡的光榮與夢想。1958年,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兵團的將士們開赴大漠戈壁,組建我國第一個綜合性導彈試驗靶場,也就是后來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距發射場數公里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長眠著自其組建以來為中國航天事業獻身的700余名先烈。每次執行載人航天發射任務前,航天員、各試驗隊的科技人員都會先到這里緬懷先烈、回望初心。
知所從來,思所將往,“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在這里代代傳承。東風指控中心92號測控區能最早對神舟飛船實施測控,被稱為“載人航天測控第一棒”。今年25歲的劉韻一從小在東風航天城長大,父母曾都是這里的科技人員。大學畢業后,她“接棒”成為東風航天測控人,在神舟十八號任務中將與同事一起搭建測控鏈路,為航天員保駕護航。
有的跟隨祖輩扎根大漠,有的陪伴愛人安家戈壁,有的追隨夢想奔赴東風……像劉韻一這樣的年輕人在東風航天城里還有很多,他們正在書寫新時代中國航天故事。
鳴沙山麓,盈盈若舞的伎樂天將中國人的“飛天夢”印刻在莫高窟的千年壁畫上;弱水河畔,中華民族“九天摘星”的夙愿在東風航天城的發射塔架上冉冉升騰。54年前的今天,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從這里飛向太空,《東方紅》的旋律響徹寰宇;如今,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靜待升空,譜寫中國航天的嶄新樂章。(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
- 2024-04-24重慶上線試用公權力大數據監督應用 數字技術賦能基層治理
- 2024-04-24學習貫徹紀律處分條例 | 嚴查違規收送禮品禮金行為
- 2024-04-24特寫 | 監督護航世園會
- 2024-04-24從違紀行為構成要件看取證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