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在馬克思主義語境下,利益蘊含于社會生產關系的基本矛盾之中,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范疇。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無產階級政黨鮮明的利益觀,強調了在代表無產階級利益時的純粹性。
學生時代的馬克思就表露過關于利益問題的思想火花。他在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中寫道:“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自身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相互沖突的,一種利益必須消滅另一種的;人類的天性本該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的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這種希望用“天性”將基于崇高價值的普遍利益和基于自我實現的個人利益協調起來的思想,雖然不可避免帶有著抽象的、黑格爾哲學的痕跡,卻是馬克思展開對利益問題更深入探索的開始。
在《萊茵報》時期,現實的物質利益問題第一次進入馬克思的思想視野。圍繞林木盜竊法等問題的議會辯論,馬克思清晰地發現,黑格爾所宣稱的由理性所支配、而利益不過是理性自我發展中應當被揚棄的有限物的世界并不存在,所有的人都在按照利益行事。馬克思也由此認識到,利益問題的解答不應當再依賴抽象的絕對精神,答案應當到“黑格爾所輕蔑的‘市民社會’中去尋找”。
1845年前后,馬克思恩格斯在準備并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利益觀。他們從現實的人出發,在物質生產活動中找到了利益的真實形態。馬克思提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滿足生活需要的物質利益不是社會運行中無關緊要、缺乏“神性”的東西,而恰恰是應當關注的核心范疇。
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現實的生產活動也就是物質利益的創造過程,發現“隨著分工的發展也產生了單個人的利益或單個家庭的利益與所有互相交往的個人的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這一事實進一步說明了利益的來源和本質:利益并非單純的物質形式,而是伴隨著社會分工形成并集中呈現為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實際上,正是在利益關系形態的沖突運動中,形成了階級、國家、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筑,“‘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
科學說明利益的來源與本質之后,馬克思恩格斯將之應用于對資本主義社會利益關系的批判和對共產主義利益分配原則的設想中去,進一步推動對利益問題認識的深化。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展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和資本由于剩余價值生產和剝削機制所形成的根本利益沖突。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構想了從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立場出發,消除這種利益根本對立的方式和階段。他提出,在社會主義階段可以首先破除私有制條件下對于剩余勞動的無償占有,以按勞分配原則輔以社會生產基金和消費基金的“折扣”來階段性化解利益緊張關系。最終,在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社會可以迎來利益問題的徹底解決,“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也是中國共產黨逐步解決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的進程。正是因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利益觀,我們黨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始終維護并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就業、教育、住房,到養老、醫療和社會保障,為人民的利益福祉而奮斗,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延續的事業。
進入新時代,辦好各項民生事業、補齊民生領域短板面臨更加復雜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民生就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走穩走好這條道路,不僅需要我們堅守人民立場,久久為功,持續發力,更需要我們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關于利益問題的科學認知,不是羞于談及物質利益,而是真切認識到利益問題為民生之要,是最大的政治;不是在利益問題上好高騖遠、口惠不實抑或錙銖必較、裹足不前,而是真正從社會經濟關系的源頭上查找問題,從發展階段出發構建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利益分配格局。這也是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必然要求。(李戈)
- 2023-06-1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多語種版出版發行
- 2023-07-12駐省市場監管局紀檢監察組:聯動培訓強本領
- 2023-07-12以好作風凝聚力量助推發展
- 2023-07-12我國首次全面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