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法才,字元備,南朝時期南陽淯陽(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人,歷任建康令、太舟卿、江夏太守等職。
史載,樂法才和弟弟樂法藏都有好名聲。少年時,樂法才游歷京師,拜訪史學家、文學家沈約。沈約評價他:“法才的確是個才子。”沈約出身名門,家族社會地位顯赫,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歷仕宋、齊、梁三朝。能得到沈約的稱贊,可見樂法才的確不同凡響。
樂法才任職建康縣令,但不接受俸祿,等到離任的時候,有將近一百金,他讓縣里有關部門上報朝廷,匯入官庫。梁武帝嘉許他的清廉節操,說:“像樂法才這樣任職為官,可以作為百城的表率了。”
隨后,樂法才升任太舟卿,掌管船舶航運、河堤修治等事務。不久又被任命為南康(郡治鄂都,今江西省于都縣北)內史。接二連三的升遷,本該高興才對。但樂法才認為自己是因為辭讓俸祿而出名,不是因為實打實的政績而得以升職。樂法才以此為恥,不接受任命。
不久,樂法才被任命為少府卿,掌管宮中衣服車馬這類物品。后來,樂法才出任江夏太守,上表請求順道還鄉。回到家里,樂法才施舍自家宅院作為寺院,安心于世俗之外,過上了田園生活。史書對樂法才的記載不多,生卒年不詳,但這不影響他作為一名“循吏”的清廉名譽。
循吏,就是遵循法理治國安民的官員,也可以說是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都做得很好的官吏。循吏都是自身修養高,特別注重官德的人。在他們看來,“奉法循理”是為官者的本色,有了成績,既無需自吹自擂,也無需他人評功擺好。可以說,皇帝是否樹立“民本”思想,決定著循吏是否產生和產生多少。循吏多為有學識、有遠見者,皆廉政敬業,多以富民為己任,管轄地區政治清明。
樂法才是南梁開國功臣樂藹的兒子。樂藹也是一位博聞強識的循吏。
樂藹從小便喜好讀書,不僅讀得快,還善于總結歸納文章要點。南齊豫章王蕭嶷很賞識樂藹,認為他處理政務得當而合乎正道。蕭嶷當荊州刺史時,讓樂藹給自己做驃騎行參軍、兼荊州主簿,參知州事。有一次,蕭嶷向樂藹咨詢荊州的風土民情、城池布防和物資儲備情況,以及山川地勢的分布,樂藹隨問隨答,就像照著地圖和資料念一樣,蕭嶷因此更加看重他。荊州有士人嫉妒樂藹,誣陷他辦公的地方時常有送禮的人往來,門庭若市,蕭嶷便派人去偵查,卻只看到樂藹在閉門讀書。梁朝建立后,梁武帝蕭衍器重樂藹,升他為驍騎將軍、領少府卿,不久又升御史中丞,兼任荊州大中正。從樂藹和樂法才父子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涵養優良家風的重要性。
“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生有榮號,死見奉祀,此廩廩庶幾德讓君子之遺風矣!”“循吏”樂法才為政以德,呼喚一個理想的“德治”社會。
- 2023-05-24以書為樂的傅昭
- 2023-05-30裴子野:甘于清貧的史學家
- 2023-05-26學習進行時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 2023-05-26以恩德感化流民的范述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