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工人在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列車調試車間工作。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12月15日至16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黨的二十大后中央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會議認真總結今年經濟工作,深入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全面部署明年經濟工作,對于我們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真抓實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明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會議強調,要堅持系統觀念、守正創新,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更好統籌當前和長遠。
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因時因勢優化疫情防控措施,認真落實新階段疫情防控各項舉措
防疫關乎生命,發展關乎生計,如何統籌是考驗世界各國的一道難題。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走出了一條精準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之道。
2020年,大疫突襲,黨中央果斷決策:關閉離漢離鄂通道,實施史無前例的嚴格管控。我們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
2021年,德爾塔變異株帶來的疫情一度波及20余個省份。我們迅速采取防控措施,有效處置30余起聚集性疫情。中國經濟總量達114.4萬億元,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
2022年,奧密克戎變異株席卷全球。3月,疫情波及我國多數省份。全國上下勠力同心,經受住了又一輪嚴峻的防控考驗,國民經濟總體延續恢復態勢,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保持穩定。
近三年來,我國經受住全球多輪疫情流行的沖擊,取得“三個贏得”的重要成果:贏得了新冠病毒變異株毒性持續下降的寶貴窗口期,贏得了藥物研發、醫療救治能力進一步增強的寶貴窗口期,贏得了全民廣泛接種疫苗的寶貴窗口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二字,意味著要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間尋求最適合的平衡點,最大程度上釋放經濟社會活力。
隨著二十條優化措施以及“新十條”的陸續出臺,越來越多地方開啟“拼經濟”模式,釋放出經濟加快恢復的活力和干勁。最新數據顯示,多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達九成,多個省份影院營業率超過七成,全國超七成景區恢復營業;國家鐵路貨運繼續保持高位運行,鐵路客流呈明顯回升態勢;航班量加快回升,12月5日至12月11日周執行客運航班環比增長66%……
當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從防控感染轉到醫療救治。必須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認真落實新階段疫情防控各項舉措,保障好群眾的就醫用藥,重點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礎性疾病群體的防控,著力保健康、防重癥。
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堅持以質取勝,以量變的積累實現質變
經濟發展是質和量的有機統一。質通常是指經濟發展的結構、效益,量通常是指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質的提升為量的增長提供持續動力,量的增長為質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礎,二者相輔相成。從中長期看,經濟沒有“質”就不會有“量”,離開了“量”也談不上“質”,量變積累形成質變。
辯證認識、科學統籌經濟發展質和量的關系,是我們黨領導經濟工作的重要經驗。從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到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到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再到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相關表述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經濟規律的科學認識和對戰略主動權的牢牢把握。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當前,我國已經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新的發展階段、新的使命任務和新的發展環境對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提出了更高、更為緊迫的要求。必須著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量的持續增長。
實現“質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長”是基礎,也是保障。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高質量發展絕非不要增長,而是要實現有質量、有效益、沒水分、可持續的增長,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否則穩就業、保民生、防風險都無從談起。
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要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關要求,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調動各方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協調性、整體性和有效性,使我國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步伐更穩更有力。
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通過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種方式和渠道擴大內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通過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種方式和渠道擴大內需。
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是積極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增強發展主動性的長久之策。向外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紀疫情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際需求可能進一步波動收縮,全球經濟原有供需循環受到干擾甚至被阻斷。向內看,近來我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人口老齡化加速,勞動力、土地等傳統優勢弱化,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受到制約,亟待從供需兩端發力,塑造新的競爭優勢。
擴大內需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次疫情,一些傳統行業受到沖擊,而智能制造、無人配送、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強大潛力,網絡購物、生鮮電商、遠程問診等新興服務業態快速擴張,一些技術含量高的產品產量逆勢增長。除了需求拉動,背后是相關行業企業敏銳捕捉商機,迅速研發推出一系列新應用的結果。這啟示我們,要善于通過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
支持以多種方式和渠道擴大內需。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明確了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遠景目標和重點任務,從全面促進消費、加快消費提質升級,優化投資結構、拓展投資空間,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高供給質量、推動共同富裕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必須因地制宜積極作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在完善宏觀經濟治理中,強化宏觀政策對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統籌支持,推動形成擴大內需的強大合力。
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強全局觀,加強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強全局觀,加強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既然人是生活在社會中,那么就不存在單純的經濟問題,必然要把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統籌起來。具體到政策制定中,就是要運用好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作用原理,既承認生產力的決定作用,又能動地發揮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通過生產關系的調整,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研究員江宇說。
“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只有更好統籌起來,才能保證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其他政策也會在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上得以有效實施。”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張耀軍說,當前,必須更好統籌經濟政策與促進社會充分就業的就業政策、提升社會福利的社會保障政策、適應老齡化社會發展的養老政策等,實現經濟政策實施效果的最大化。
“當前正在做的許多工作,都要求我們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江宇舉例說,黨的二十大部署建設高水平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建立需要穩定的政治秩序、比較公平的社會基礎、豐富的公共物品、對風險的保障機制等,這些基礎越穩固,市場經濟就越容易發揮積極作用。市場經濟還需要一定水平的社會保障,以實現互助互濟,減輕自然和市場風險對人們的傷害。這都需要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
又如,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在內的全面振興。“這五大振興,產業振興固然是基礎,但如果認為只要產業振興了,文化、生態、組織等也就自然而然會振興,那是不全面的。特別是,當前農村生產力的繼續發展迫切要求進一步變更生產關系,這個生產關系就要靠組織振興來調整。通過組織振興解決農村碎片化的問題,把各種資源組織起來,這也要求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江宇說。
更好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0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更好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可以從以下方面發力。”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分析,要提升供給能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科技自立自強,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激活需求潛力,深化消費和投資領域體制改革,不斷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強化改革動力,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和市場化配置,完善公平競爭規則,為實現供給和需求高水平動態平衡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國擁有了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具備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強大的生產能力。同時,確保國內循環暢通還有明顯短板和弱項,這勢必要求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可靠性。
“需要樹立底線意識、強化極限思維,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不斷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確保在極端情況下我國經濟建設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保持穩定。”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廖群說。
新發展格局,既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又強調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特別是要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以中國開放的提速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失速。”董煜說,要繼續擴大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繼續擴大制度型開放,推動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并充分發揮其改革開放高地作用,以深層次改革促進高水平開放;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健全與開放相適應的風險防范體系。
更好統籌當前和長遠,既要做好當前工作,又要為今后發展做好銜接
當前與長遠,相輔相成、辯證統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更好統籌當前和長遠,既要做好當前工作,又要為今后發展做好銜接。
求實效、謀長遠,求的不僅是一時之效,更有意義的是求得長遠之效。比如,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財富,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脈。中華大地上,登得上城樓、望得見古塔、記得住鄉愁的文化長卷徐徐展開。
馬拉松不能跑成百米賽,不能以短期思維看待中長期目標任務。比如實現“雙碳”目標。歷史經驗表明,新能源替代需要一定時間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國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規模均居世界首位,但風電、太陽能發電具有波動性和間歇性特點。在新能源尚無法完全彌補能源缺口的情況下,不宜過快退出傳統能源領域。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保障群眾正常生活,就體現了更好統籌當前和長遠。
“‘當前’是前提和基礎,‘長遠’是遠景和藍圖。”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研究室主任郭麗巖認為,“當前”要加快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各環節,激發市場活力和內生動能,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和創造更多有利條件。展望“長遠”,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和航向是明確的,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前瞻謀劃、謀定而動,才能為“當前”厘清工作思路和增強信心,積極穩妥解決現實問題和困難,努力抵御住各種可預知或不可預知的“驚濤駭浪”,凝神聚力、勇毅前行。
“只有科學辯證、更好統籌當前與長遠的關系,才能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積極推動各項經濟工作協調有序高效開展。”郭麗巖說。(記者 韓亞棟 管筱璞)
- 2022-12-19天祝:跟進監督 推動新增停車位8501個
- 2022-12-19學報告 悟思想 開新局 | 堅持以嚴的基調強化正風肅紀
- 2022-12-19識破“隔空操作”新手段 完善“懲治防”工作鏈 緊盯節點深化糾“四風”
- 2022-12-19心得體會 | 提高政治站位 忠誠履職盡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