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識】
《論語•為政》中,不知道孔子遇到了誰,也不知道孔子想到了什么,突然就來了一句:“君子不器。”朱子注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意思是,君子不應該像器具一樣,各有專用,僅僅在某一方面發揮作用,而應該成為一個無所不通、無所不能的全才、完人,在更高層次上建立功業。
怪不得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時,孔子生氣地說:“我不如老農民。”向他請教如何種蔬菜時,孔子又生氣地說:“我不如老菜農。”孔子不是不懂如何種莊稼、如何種菜,而是嫌自己的弟子目光太短、格局太小。
《說文解字》:“器,皿也。像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器和皿的區別在于:“皿專謂食器,器乃凡器統稱。”器與械的區別在于:“有所盛曰器,無所盛曰械”。總之,器有兩個重要特征:一,中間是空的。但不能因為其“腹中空空”,就認為百無一用,相反,它的價值正在于“空”。二,可以裝東西。可以裝固體,也可以裝液體,有些是簡單的存放,有些則是為了保鮮或保質。為什么要有一只犬守著它呢?這說明,器不僅可以裝東西,而且可以裝很值錢、很重要的東西。
孔子說“君子不器”,但并沒有說為器者就是“小人”。老子說“大器晚成”,可見“器”有大小之別,“小器”易見,“大器”難覓。
任何一個人,能力有大小,術業有專攻,但只要對社會有用,只要盡己之能而有用于社會,就是“成器”。在父母心里,在老師心中,孩子們能“成器”,就是他們最樸素也最美好的心愿。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學科門類越來越專,任何一個人,如果能在某一個細小的環節有創見,能在某一個狹窄的領域有突破,甚至都可以被稱為“成大器者”。一個人不管是“成器”了,還是“成大器”了,都應該受到社會的“器重”。(尚之)
- 2022-06-01六:說到“六”,就讓人想到六六大順
- 2022-05-31試:需要喊出第一聲,需要邁出第一步
- 2022-05-30序:許多人寫了書,都會絞盡腦汁在序上做文章
- 2022-05-27我:自以為是者,都是源于對自己的無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