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識】
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49歲時,有一天在蘇州云隱山房,與到訪的幾位朋友閑聊,期間,趁著一時酒興,隨手寫下幾十個字,后世稱之為《試筆帖》:“癸卯癸月,在蘇之云隱山房,雨窗無事。范爾孚、王伯明、趙滿生同過訪,試虎丘茶,磨高麗墨,并試筆亂書,都無倫次。”雖自稱“都無倫次”,但點畫間,放縱處無一不合規矩。狂而不怪,草而不亂,看似獨出心裁,實為無意之中。天真淡遠,淋漓酣暢,正可謂“無意于佳乃佳爾”,被視為董其昌大草之珍品。后流落日本,成為日本國寶級文物。
不能不說,董其昌這一“試”,一不小心試出了一幅“無上妙品”。
《說文解字》:“試,用也。從言式聲。《虞書》曰:‘明試以功。’”許慎可能覺得“用也”說得不是很到位,所以又舉例說明。“明試以功”出自《尚書•虞書•舜典》:“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說的是舜識人察人之法:先讓其陳進治理之言,再讓其依已之言行事。所謂試,不是聽其言而信其果,而是聞其言而觀其行。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在用的過程中去檢驗,依做的結果來評價。這顯然不是一般的“使用”,而是有目的的“試用”。
既然是試,也就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不試,一切都等于零。一支筆怎么樣,有時得試試再說;一個人怎么樣,有時也得試試再說。
許多事情都需要“試”的精神:“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許多偉大成果都得益于“試”。“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試,需要喊出第一聲;試,需要邁出第一步。哪個“第一人”,不是“試”出來的;哪個“殺手锏”,不是“試”出來的?
信了,你就試試;不信,你也試試。(尚之)
- 2022-05-30序:許多人寫了書,都會絞盡腦汁在序上做文章
- 2022-05-27我:自以為是者,都是源于對自己的無知
- 2022-05-26人:“人”字雖然簡單,卻最難寫
- 2022-05-25鬼:大公無私者,大人也;背公營私者,小鬼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