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途不可以應無方,刻船不可以索遺劍。”共青團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跟上時代前進、青年發展、實踐創新的步伐。
——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途不可以應無方,刻船不可以索遺劍”出自東晉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這句話是說,一成不變的規章制度不能夠應對形勢的千變萬化,一條道路不可以通達許多不同的目的地,在行駛的船上刻記號無法找到落入水中的寶劍。
“變者,古今之公理也”,變易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語云“天地動而萬物變化”,世間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天地自然的變化,在天成就了日月星辰晝夜晦暝,在地成就了春夏秋冬四時景象,從而養育了萬物。
面對變化,唯有審時度勢,以變應變,方能贏得主動。《詩經》歌頌“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周朝雖是舊的邦國,但其使命在于革新;《大學》有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提醒要時刻懷有自省精神,做到與日俱新;漢代揚雄認為“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事物要在變革中求發展;蘇軾指出:“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時。時者國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無論治事、治人、治法,都需要建立在治時的基礎之上。如果不能審時度勢,那么,所作所為或者刻舟求劍,或者南轅北轍。
《鹽鐵論》中記載了孔子的一個故事:“孔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故圣人上賢不離古,順俗而不偏宜。”孔子認為用麻織禮帽,是合乎禮制的;現在人們改用絲帛,說這樣節儉,所以也贊成大家的做法。孟子曾評價說:“孔子,圣之時者也。”所謂“圣之時者”,就是能正確認識并把握形勢變化的人,是“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
個人如此,國家、民族亦然。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不日新者必日退”,一個民族只有不斷革新、不斷解放思想、主動適應時代,才能不斷發展。“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為政者應根據時代變遷調整應對策略,隨著世事變化制定治理規則。中華民族的各個發展階段都曾或多或少經歷過不同程度的變革,如春秋時期管仲改革、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王安石變法……從中可以看到自我適應、自我調整、自我反省,以及一邊適應、一邊變化又一邊堅持的軌跡——各種制度之所以要因革損益、不斷變化,正是為了在適應時代發展的同時,維持仁道這一基本價值追求的穩定性。歷代改革發展的規律和得失,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寶貴財富。
因時而變的智慧,求新求進的動力,就是強大的生命力。中華文明如一條大河,翻越過五千載山巒的起伏、河道的顛簸,在堅持前進方向不改的基礎上,靈活機變又堅定奔流,攀過高原、沖過洼地、繞過險峰、越過斷崖,始終順應時代潮流奔涌不息。
深諳歷史發展規律的中國共產黨人,更是懂得“常制不可以待變化”的道理。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探索、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歷史。從創造性地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到立足中國國情,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改革開放創造中國經濟數十年持續高速增長奇跡到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共產黨以自我革新的自覺和改革創新的擔當,積極回應中華民族的歷史呼喚、中國人民的時代訴求,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使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符合客觀規律、符合人民利益。
我們黨堅持進行“兩個革命”相統一,通過偉大社會革命不斷改造社會,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同時通過偉大自我革命不斷管黨治黨,在勘誤糾錯、解決問題中強身健體,在革故鼎新、守正創新中實現升華,這是黨的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原因。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共青團提出殷切希望:勇于自我革命,始終成為緊跟黨走在時代前列的先進組織。新時代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墨守成規無法適應時代潮流,共青團不可能以固定不變的工作模式應對中國青年工作生活方式新變化新特點。必須聚焦不斷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的目標方向,勇于自我革命,淬煉思想、鍛造本領,在革故鼎新、守正創新中不斷進步,才能跟上時代前進、青年發展、實踐創新的步伐。
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都是如此。始終順應時代潮流,回應人民要求,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我們就一定能夠成功應對一個個挑戰,永遠走在時代前列,創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田心)
- 2022-05-20中國共產黨甘肅省第十三屆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決議
- 2022-05-20十三屆甘肅省紀委第七次全會在蘭州舉行
- 2022-05-19專題 | 落實《關于加強巡視整改和成果運用的意見》
- 2022-05-19深化精準問責規范問責 | 在問責工作中認真履行監督責任和協助職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