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河南蘭考。冬日的傍晚,風越刮越緊,雪越下越大。
焦裕祿望著風雪,心里惦記著群眾:住的怎樣?吃的燒的有沒有困難?生產隊的牲口咋樣?他要求縣委辦公室立即通知各公社做好幾件工作:第一,所有農村干部必須深入到戶,訪貧問苦,安置無屋居住的人,發現斷炊戶,立即解決。第二,所有從事農村工作的同志,必須深入牛屋檢查,照顧老弱病畜,保證不凍壞一頭牲口。第三,安排好副業生產。第四,對于參加運輸的人畜,凡是被風雪隔在途中的,在哪個大隊的范圍,由哪個大隊熱情招待,保證吃得飽,住得暖。第五,教育全部黨員干部,在大雪封門的時候,到群眾中去,和他們同甘共苦……
大風雪刮了一夜,焦裕祿的屋里,燈也亮了一夜。
由于積勞成疾,焦裕祿的身體并不好,干部履歷表上“身體健康狀態”一欄寫著“有肝炎、胃病”。然而,在蘭考工作的470多天里,他無暇顧及自己的身體,心中無時無刻不牽掛著蘭考的除“三害”工作,牽掛著蘭考百姓——
因為放心不下群眾的住房牢固不牢固、縣城里的水能不能排出去,他在“狂風刮得呼呼叫,大雨下得像瓢潑”的夜晚親自去查看;因為放心不下“三害”治理,他櫛風沐雨,一次次去實地考察風沙走向和洪水流向,全縣1600多個沙丘、48個風口,他一一查看、一一編號、一一繪圖;當不得不躺在病床上時,他還在牽掛沙區的麥子打毀了沒有,洼地的秋苗淹了沒有,老韓陵的泡桐栽了多少,秦寨鹽堿地上的麥子咋樣,因為治療耽誤工作而感到心里不安……
“時時放心不下”的工作狀態和奮斗姿態,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共產黨人的應有品格。黨章明確規定,黨的干部要“有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和政治責任感”。事業越偉大,擔子就越重,就越需要“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和壓力。
2012年5月,我國“核盾功勛”林俊德將軍因為癌癥晚期病情嚴重住進了醫院。
他是將軍,也是院士。從1960年大學畢業參軍入伍以后,林俊德參加了我國全部核試驗任務,領導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科研任務,為鑄就國家強大核盾作出了卓越貢獻。
“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來了!”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時光,這位74歲的老人與死神展開了一場爭分奪秒的賽跑:他戴著氧氣面罩,身上插著管子,坐在臨時搬進病房的辦公桌前,對著筆記本電腦,一下一下挪動著鼠標——電腦里有關系國家核心利益的技術文件,藏在幾萬個文件中,只有自己才能整理,還有科研思考、學生培養方案,都必須系統整理出來。他知道自己的病情,時間太有限,要盡快。
那天早上,他的病情急劇惡化。上午,他要求、請求甚至哀求,想盡各種辦法下床工作,兩個小時里,他求了9次。終于,他被允許坐在電腦前。時間一點點過去,他的手顫得握不住鼠標,也漸漸看不清,幾次問女兒眼鏡在哪,女兒說,眼鏡戴著呢。
生命的最后幾個小時,他陷入昏迷,但不時又能聽到他在嘴里念“ABCD”“1234”,這些都是他在電腦里給文件夾排的次序。
即便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林俊德念念不忘的仍是那些至關重要的文件。
生命不息,戰斗不止。只有始終心系黨的事業和人民群眾利益的人,只有決心為祖國和人民奉獻一生、奉獻一切的人,才能把數十年如一日隱姓埋名于大漠的生活看成是人生的一種幸福,才能視核試驗的風險、科研攻關的艱難為自己必須承擔的責任,時時放心不下、處處放心不下。
今年2月21日,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正式開學,朗朗的讀書聲回蕩在校園內。開學前的這個寒假,校長張桂梅又一次踏上了熟悉的家訪路。
在一名學生家中,張桂梅了解到,家中只有老人帶著兄妹三人生活。哥哥的學費和三兄妹的生活費,對這個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爸爸媽媽在哪里打工?你們三個住在這房子里,怕不怕?每天怎么吃飯?晚上學到幾點?”張桂梅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拉著孩子的手,問個不停。
提起爸爸媽媽,身邊的妹妹開始抹眼淚。張桂梅心疼地把她攬入懷中,并叮囑旁邊的姐姐:學校每個月給你六百塊錢,不要管家里要錢了。好好把作業做完,把成績提上來,這樣的環境,不讀書怎么行?
“舍不得也要走了,還要去下一個學生家。”離開前,張桂梅給孩子們留下了一千塊錢,反復叮囑他們一定要好好學習。由于學生家位置偏遠,中午,張桂梅一行就在山路邊吃了一頓自熱米飯。
這位65歲的校長,扎根邊疆教育一線40余年,在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推動創建了這所免費招收貧困女生的高中,至今已幫助近2000名女孩考入大學走出大山。盡管嚴重的類風濕病等疾病長期折磨著她的身體,走路如針扎般疼、需要被攙扶著,但這樣的家訪10多年來從沒有間斷過。
校園之外,寒來暑往,行程超11萬公里;校園之內,朝朝暮暮,她陪學生上課、自習、吃飯、做操,住女生宿舍,多年如一日。
“病痛的折磨是讓人難以忍受的,但是我能夠堅持下來,是因為胸前這枚黨徽。它告訴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應該怎么做。”沒有子女,沒有財產,張桂梅用全部的生命教書育人,即便她身患多種疾病,卻依然舍不得把時間留給自己——在她的價值排序里,“豁出命改變她們的命,值!”
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華坪女高高三的孩子們即將迎來高考。和往年一樣,張桂梅時刻守在學校里,陪著學生學習。每天一大早,她都會從女生宿舍的鐵架床上爬起,來到教學樓,把每一層樓道的燈點亮,然后拿上小喇叭,開始自己一天的工作:教室內是孩子們的朗朗書聲,教室外是張老師巡課的身影;教學樓里孩子們歡快的腳步奔向食堂,食堂里張老師正用小喇叭放著紅色歌曲等著孩子們;宿舍內,孩子們已進入夢鄉,宿舍外,張老師還在一間間查宿舍……
“心里最牽掛的是孩子們,希望孩子們能夠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有能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把革命先輩的旗幟傳揚下去。”張桂梅說。
“心中常常牽掛”,所以“時時放心不下”。在厚重歷史里,在凝練歲月中,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因信仰而堅守,因堅守而擔當,始終念茲在茲的是黨的事業,牽腸掛肚的是人民冷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讓老百姓過好日子上。他們中很多人的名字已經難以找尋,卻最終匯聚成改變歷史的滾滾洪流。(作者: 田心)
- 2022-05-10以青春之我 貢獻偉大時代
- 2022-05-10深度關注|人民藝術家秦怡
- 2022-05-10這五年|天水:深化標本兼治 一體推進“三不”
- 2022-05-09堅定必勝信心 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