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會議時強調,要全面貫徹網絡強國戰略,把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數字化、智能化運行,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什么是數字政府?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為何刻不容緩?如何增強數字政府效能?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公共政策系教授黃璜,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政治學系長聘副教授孟天廣。
數字化不僅改變世界,而且正在重新定義世界,數字政府就是這場“再定義”中的重要一環
記者:什么是數字政府?與電子政務有何區別?
黃璜:所謂數字政府,從理論上講,就是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通過運用數字技術和發揮數據價值,實現政務機構業務與組織的連接、賦能、協同與重構,從而提升對市場、社會以及自身的治理能力。
從人類歷史發展大潮看,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迅速改變政府、市場、社會的基本運行邏輯,從而對政府組織形態、職能邊界、治理能力及治理技術等產生深遠影響。當前,數字政府轉型已成全球浪潮,其發展速度之快、遍及國家之廣、涉及領域之多,在人類社會治理轉型的歷史上都值得矚目。
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起,我國電子政務歷經了信息發布、單向服務、雙向互動、網上事務處理等階段。與電子政務相比,數字政府在核心目標上立足于推進治理現代化,在頂層設計上依循數據范式,在政策上將“對數據的治理”納入議題范圍,在業務架構上日益趨向于平臺化模式,在技術基礎上正在向智能化升級。
孟天廣:數字政府是數字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致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的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增強數字政府效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不斷提高決策科學性和服務效率。
數字政府建設作為新時代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的重要抓手,更是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迫切需要和戰略選擇。浙江省“最多跑一次”、廣東省“數字政府”改革、貴州省“五全政務服務”等創新經驗,電子駕照、電子社保、電子病歷、區塊鏈發票、刷臉就醫、先看病后付費、24小時在線數字公務員等創新應用,不僅縮短了群眾辦事時間,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而且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滿意度——這些皆是在數據融通、決策扁平化等政府數字化轉型基礎上實現的。
記者:當前,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為何刻不容緩?
黃璜:在人類歷史上,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從刀耕火種到聲光化電,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帶來制度體系和治理方式的變革。自人類社會開啟信息革命以來,數字技術加速了社會生產力的釋放并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大繁榮。數字化不僅改變世界,而且正在重新定義世界。數字政府不是信息技術與政府治理的簡單疊加,而是這場“再定義”中最重要的一環。數字革命與治理轉型同期疊加,既加深了政府數字化轉型的緊迫性,也為國家治理探索前行提供了諸多可能。
孟天廣:面對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無線網絡用戶超過有線網絡用戶、人際網絡讓位給物聯網絡快速融合所帶來的多變快變和復雜性,面對城市化與無處不在的數字技術之間的“交集”越來越大所帶來的不確定性,面對群眾受數字技術武裝知情能力、評價能力及主動參與能力快速提升背景下不斷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數字政府建設刻不容緩。只有實現政府與數字技術之間的良性互動、加快提升國家治理水平,數字經濟、智慧社會、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醫院、智慧教育等構成數字中國的內容,才能有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數字化服務體系,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記者:數字化改革將如何助力政府職能轉變?
孟天廣:政府數字化轉型不僅促使數字技術嵌入政府內部以推進治理結構再造、業務流程重塑和服務方式變革,還構建著新型政府-社會關系、政府-市場關系,以支撐數字社會建構及數字經濟發展。
技術影響組織結構,進而影響管理效果。有學者認為數字技術正將科層部門間串聯式的業務流程,變成“圍繞公眾需求”的并聯式業務流程。數字技術不但從橫向上重塑部門間的業務流程,而且從縱向上壓縮組織層面,使政府治理變得“扁平化”和“彈性化”。如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其精髓是以人民群眾到政府辦事的感受為標準,倒逼政府自身改革。改革發生于數字時代,深度運用數字技術,再造政府流程,創新服務方式。改革摒棄“政府中心主義視角”,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了主語從政府到人民的轉變。改革發端于政府內部,直接推動了新時代數字政府建設,同時進一步向經濟、社會等領域延伸,推動了省域治理全面數字化轉型。
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數字政府建設,并已成為全球數字政府建設的“大社會試驗場”。“粵省事”“浙里辦”“渝快辦”“秒批秒辦”等基于數字技術的政府管理改革實踐,正在以算法為核心,打通政府公共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數字化本身不是目的,最終為的是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記者:中央深改委會議要求,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數字化服務體系,對此如何理解?
黃璜:泛在可及,講的是數字政府的技術,要實現全面覆蓋;智慧便捷,講的是數字政府的效率,要方便快捷智能;公平普惠,講的是數字政府的價值,要讓老百姓都能享受到先進技術帶來的成果。
總體而言,對數字政府的關注點至少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廣度,即基于開放網絡建立的服務范圍;二是深度,即基于智能手段深化的服務內容;三是厚度,即基于大規模數據積累的服務資源;四是速度,即基于計算能力帶來的服務效率;五是溫度,即基于數字化平臺,為及時回應和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關切關注的民生問題提供能力支撐。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數字政府發揮重要效能,政務服務數據的互通共享作用顯著
記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數字政府建設取得了哪些新進展?
黃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大數據戰略等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不斷推進數字政府建設。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融入,我國數字政府建設穩步推進,數字政府服務效能顯著提升。一體化政務服務和監管效能大幅度提升,“一網通辦”“最多跑一次”“一網統管”“一網協同”等服務管理新模式廣泛普及,數字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在線政務服務水平躍居全球領先行列。《2020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顯示,中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排名提升至全球第45位。截至2020年底,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實現網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的比例達到82.13%,全國一半以上行政許可事項平均承諾時限壓縮超過40%,群眾辦事更加便捷高效。
孟天廣:在疫情防控中,數字政府發揮重要效能。相關部門積極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助力疫情趨勢研判、風險人員識別、抗疫物資調配、病毒基因檢測等,快速切斷傳染鏈條,有效控制疫情擴散,有力支撐復工復產。電子政務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政務服務平臺打通衛生健康委、移民局、民航、鐵路等部門數據,方便各地區各部門按需調用,實現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健康碼”的互通互認,為推動全國“一碼通行”奠定基礎。同時上線“防疫健康信息碼”服務,匯聚并支撐各地共享“健康碼”數據6.23億條,累計服務6億人次,政務服務數據的互通共享在抗疫防疫中發揮重要作用。國務院辦公廳在各地區各部門配合與協同聯動下,面向全國推出一大批高頻辦事服務,確保了疫情期間全國政務服務24小時不打烊。很多城市在數字政府建設上也交出了亮眼答卷。
今后更大的突破在“通辦”,讓群眾可以在指尖劃動中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記者:增強數字政府效能,為何必須抓住數據共享這個“牛鼻子”?
黃璜:數字政府建設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實現跨地區、跨層級、跨部門和跨領域的數據共享,進而使業務協同成為可能,并使在線政務服務實現“最多跑一次”“零跑動”,乃至“秒批”和“不見面審批”。但跨組織的數據共享面臨許多制度、組織和個人層面的桎梏。在一些地方,相關部門自行開發信息系統和數據中心,導致政務數據資源分散、不連貫,靜態數據多于動態數據等現象接連發生。目前,政務數據共享工作還存在“不愿共享”“不敢共享”“不能共享”等問題。如何將“三難”(互聯互通難、數據共享難、業務協同難),變為“三通”(網絡通、數據通、業務通),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如果說過去主要解決了政務服務“一網”的問題,那么今后更大的突破在“通辦”。前者是基礎條件、物理變化,后者則是實現流程再造、效率提升、治理優化的“化學反應”。只有群眾可以在指尖劃動中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市場主體可以通過網絡實現“一站式審批”,才能把增強數字政府效能轉化為直抵人心的民生溫度,轉化為經濟活力的激發、治理能力的提升。
記者:如何加快構建數字政府全方位安全保障體系,全面強化數字政府安全管理責任?
黃璜:數字政府作為數字中國、數字經濟的重要基礎,已成為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戰略舉措和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有力抓手。不容忽視的是,數字政府系統作為超級數據平臺,面臨巨大的安全威脅和風險,如黑客對政府網站的攻擊、金融數據被不法分子竊取、個人敏感信息大規模泄露等。可以說,數據安全是數字政府的生命線,個人信息保護是數字經濟的底線。
必須建立健全數據安全保護機制,把涉及數據資源流動和交換的環節作為重點保護領域,尤其是對涉及國家安全和個人隱私的數據源在跨部門跨區域中的流動頻度、交換規模、運行速度等環節要加大管控力度,確保數據在采集、存儲、流動、交換過程中安全運用,不斷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治理能力。
數字技術具有透明化、留痕化和可塑性,能夠促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推動廉潔政府建設
記者:如何認識數字政府建設和廉潔政府建設的關系?
孟天廣:數字技術為政府的職能清單和責任清單提供基礎,促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數字技術的透明化、留痕化和可塑性,可將權力關進“數據鐵籠”。例如,移動執法終端的使用,促使巡檢路程透明化、現場執法視頻化,大大壓縮自由裁量權,重塑基層執法運行機制。
黃璜:首先,數字政府建設可以助力推動廉潔政府建設。一方面,通過數字政府建設,不僅實現了政務辦事流程的規范化、標準化、透明化,而且基于數字政府所實施的政務行為都可以實現“留痕”,從而加強對政府管理過程的監督和監管。另一方面,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可以進一步提高紀檢監察機關主動發現問題的能力,通過大規模數據的智能“碰撞”,更容易從浩如煙海的數據中找出可能的問題線索,主動出擊,提高監督能力。
其次,數字政府建設本身也要加強廉潔建設。數字政府建設過程也可能存在不公開、不透明的現象,尤其是數字政府建設往往涉及比較多的軟硬件設備采購,這些都是腐敗問題比較容易發生的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同樣要加強廉潔政府建設。一方面要從體制上進一步完善監督管理過程,另一方面也要從技術上入手,提高數字政府建設過程的透明性。
再次,也要注意到,數字政府建設的目標還是要提高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的能力。利用數字技術,提高對各級各部門,尤其是對基層的監督,意義重大。但是也要注意,在確保公正廉潔的前提下,還要充分調動基層的積極性、創造性,這樣才能打造一個生動、活潑、健康的治理局面。(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韓亞棟 管筱璞)
- 2022-04-25中國航天日丨勇攀高峰 不斷前行
- 2022-04-24打通惠農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監督保障種糧補貼精準發放到戶
- 2022-04-24深度關注 | 破除投融資領域受賄行賄亂象
- 2022-04-24法律解釋方法的實踐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