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2.55萬家企業參展、展品超300萬件、新品超95萬件、累計訪客數約千萬……為期10天的第131屆廣交會于4月24日落幕,今年我國首個大型國際貿易盛會,創下多個歷史新高。
作為中國外貿的晴雨表、風向標,自1957年創辦至今從未間斷的“中國第一展”,在新時代見證著構建新發展格局呈現的良好態勢。
“從1994年起,亞南集團連續28年參加廣交會,可以說是在廣交會‘安家落戶’。”福建亞南電機集團總經理助理周文浩告訴記者,今年是該集團參加廣交會的第29個年頭。立足我國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3060”目標,亞南集團在原有發電機組、發電機、智能電站等拳頭產品的基礎上,著重推出微電網系統、車用氫能源發動機、氫燃料動力電池等綠色、環保、清潔、低碳的產品,為全球用戶提供智慧系統電力解決方案。
作為一家綠色能源企業,亞南集團以往95%的銷售額來自于外貿。2020年以來,該集團逐步將銷售重心轉移到國內。“廣交會為我們開辟了一條新的賽道。”周文浩介紹,對于亞南集團這個有著近三十年外貿經驗的企業而言,廣交會發揮了助力企業打開內貿發展空間的關鍵作用。“通過這兩年廣交會平臺的‘穿針引線’,集團打開了之前在國內少有涉及的諸多市場領域,如新基建、數據中心、通信基站等,去年內貿訂單增長87.6%。”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發現,在疫情沖擊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生局部斷裂,直接影響到我國國內經濟循環。當地不少企業需要的國外原材料進不來、海外人員來不了、貨物出不去,不得不停工停產。
“我感覺到,現在的形勢已經很不一樣了,大進大出的環境條件已經變化,必須根據新的形勢提出引領發展的新思路。”回京后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格局關系全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也是我們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此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廣交會要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創新機制,豐富業態,拓展功能,努力打造成為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促進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平臺。”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中,傳遞出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切。
2021年4月16日,第129屆廣交會開幕次日,由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廣東省商務廳主辦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內貿外貿齊驅動——廣交會雙循環促進活動”,在廣交會展館舉行。
一張小小的談判桌、2至3個拳頭產品——活動現場,一邊是有內貿意向的近200家日用消費類參展企業,一邊是來自零售業商協會、大型商超、零售連鎖實體店、跨境電商平臺或企業的1000多名采購商。雙方現場洽談對接,尋找合作伙伴,共同開拓國內超大消費市場。
為支持企業同時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廣交會在鞏固服務國際大循環優勢的同時,深化與國內行業商協會和采購集團合作,開放邀請、穩步拓展境內采購商網絡。借助“云”端,廣交會成為暢通雙循環、內外貿并進的重要平臺。
“以前在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里,沒有那么大動力推動轉型升級。如今國家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廣交會為平臺和起點,我們的業務進入了另外一個天地。”周文浩說。
廣西柳州,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裝車間里,一輛輛色彩絢麗、外形小巧的宏光MINI EV電動車下線。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21年新能源汽車出口達到31萬輛,同比增長304.6%。2022年1月,新能源汽車延續高增長態勢,取得“銷量43.1萬輛,同比增長135.8%”的亮眼成績。上汽集團、東風汽車、華晨寶馬等成為2021年新能源汽車出口量排名前10位的企業。其中,上汽集團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73.3萬輛,同比增長128.9%,成為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出口的排頭兵。在歐洲等發達國家市場上,其自主品牌MG和MAXUS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5萬輛。
自2020年下半年開始,受特殊時期和國際形勢影響,“芯荒”蔓延全球,芯片供不應求的局面,嚴重影響到上汽通用五菱汽車產能與銷售。
“雖然遭遇缺芯的困擾,但我們不等不靠,積極實施國產化替代,努力拓展供應渠道,并同清華大學、上海交大等高等院校保持密切合作,盡最大努力維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公司總經理助理梅勝軍說。
作為民族品牌車企,上汽通用五菱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從2018年就開始實施“強芯”戰略,從場景出發定義芯片的功能需求,從用戶體驗出發定義芯片的性能參數。面對芯片緊缺危機,強化與國內半導體生產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協同零部件供應商、國產芯片廠家聯動,制定國產芯片新技術架構和方案,突破國產芯片適配性和穩定性技術瓶頸,同時,與芯片廠商、零部件廠商同步開展質量驗證,提升芯片的通用性、經濟型和可靠性。
“今年1月,上汽通用五菱銷售11萬輛,同比增長18%,其中,出口1.27萬輛,增長40.5%。”梅勝軍說。
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
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瞄準關鍵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加快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培養創新型人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一系列舉措助推中國努力向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邁進。
“長安號開到哪兒,我們就把業務拓展到哪兒。”元朝輝是陜西自貿區內一家跨境電子商務企業的創始人。他口中的中歐班列“長安號”已經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黃金通道”。
2013年秋,“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同年,西安至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第一列中歐班列“長安號”發出。從原來只有一條中亞線路,擴展到16條干線通道,覆蓋了“一帶一路”的主要國家和地區,2021年,中歐班列“長安號”全年開行3841列、運送貨物287.3萬噸,累計開行量達11415列,成為全國開行班列中線路最全、覆蓋最廣、效率最高、速度最快的國際貨運班列。
“原來貨物從中國運往歐洲要40多天,現在搭乘中歐班列‘長安號’只需20多天,供應鏈更加穩定,交貨周期縮短了,物流綜合成本大大降低。”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文學說。
新冠疫情以來,中歐班列成為沿線各國合作抗疫的“生命通道”和穩定供應鏈的“國際物流大通道”。在海運受阻、運費高企的情況下,中歐班列憑借其穩定高效優勢逆勢增長,開辟綠色通道,積極服務本土企業“走出去”,隆基股份、陜汽重卡、陜鼓動力、法士特等多家企業搭上“長安號”的快車,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國外產品也得以順利進入中國市場。2020年10月15日,搭載著82臺奧迪汽車的中歐班列“奧迪整車進口班列”,從德國不來梅哈芬港順利抵達西安,成為首列抵達西安的奧迪班列……
進出的列車,繁忙的口岸,正是中國打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一個生動縮影。
“這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需要,而且將更好造福各國人民。”習近平總書記的堅定話語,道出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同舟共濟”“互利共贏”的深刻涵義。(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呂佳蓉)
- 2022-04-25中國航天日丨勇攀高峰 不斷前行
- 2022-04-24打通惠農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監督保障種糧補貼精準發放到戶
- 2022-04-24深度關注 | 破除投融資領域受賄行賄亂象
- 2022-04-24法律解釋方法的實踐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