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三個歷史決議。
我們黨是一個高度重視總結歷史經驗、也善于總結歷史經驗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每到重要歷史時刻和重大歷史關頭,我們黨都要回顧歷史、總結經驗,從歷史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在黨的百年歷史中,我們黨先后在1945年制定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1981年制定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兩個歷史決議都對推進和引領黨的事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理解我們黨的政治智慧和責任擔當,認識我們黨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歷史自信?記者采訪了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黃廣友教授。
第一個歷史決議總結了建黨以來特別是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前這一段黨的歷史及其基本經驗教訓,為黨的七大勝利召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第二個歷史決議分清是非、統一思想,引領大家團結一致向前看
記者:我們黨歷史上的兩個歷史決議是如何產生的?其歷史背景分別是什么?
黃廣友:1945年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重要歷史文獻,它是黨中央在延安開展整風的成果。毛澤東同志強調:“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延安整風的目的正是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教訓,確立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為奪取全民族抗戰最后勝利更好地發揮黨的領導作用。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討論和對錯誤路線的深入批判,全黨尤其是黨的高級干部對黨的歷史特別是黨史上的路線是非有了較統一的認識。因此,起草一份歷史決議,徹底解決黨的歷史問題的時機也就成熟了。
1944年5月,毛澤東同志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成立黨內歷史問題決議準備委員會,起草工作啟動。毛澤東同志對這份決議的起草和定稿起了決定性作用,不僅明確起草歷史決議必須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思想理論觀點,而且親自作出多次重要修改,將題目定為《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45年4月,黨的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原則通過決議,既成功解決了黨的歷史問題,也標志著整風運動的勝利結束,為黨的七大勝利召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則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解放思想、撥亂反正的歷史轉折中誕生的。經過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這場思想解放運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但仍存在一些對新的路線方針政策、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問題的錯誤認識。對此,黨中央認為,要順利推進改革開放,全面完成撥亂反正,必須正確認識新中國成立以來黨走過的道路,全面總結這一時期的歷史經驗,并對一些重大歷史問題作出結論,從而分清是非、統一思想。
鄧小平同志對這份決議的起草和審定起著“總設計師”作用。1979年11月,在鄧小平同志親自主持下,《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起草小組成立。鄧小平同志先后十多次召集起草組開會,對起草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確提出起草歷史決議要突出三條“中心的意思”:一是確立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這是最核心的一條;二是對建國30年來歷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要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負責同志的功過是非,要作出公正的評價;三是對過去的事情作個基本的總結,這個總結宜粗不宜細,總結過去是為了引導大家團結一致向前看。
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一致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黨的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和“小康”戰略目標、開創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做好了充分準備、奠定了重要基礎。
第一個歷史決議增強了全黨在毛澤東思想基礎上的團結,第二個歷史決議標志著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徹底完成
記者:兩個歷史決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黃廣友:《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黨的六屆七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最重要成果。全文共七個部分,總結了建黨以來特別是黨的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前這一段黨的歷史及其經驗教訓,高度評價了毛澤東同志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杰出貢獻,肯定了確立毛澤東同志在全黨的領導地位的重大意義。同時,全面詳盡地闡述了歷次“左”傾錯誤在政治、軍事、組織、思想方面的表現和造成的嚴重危害,并著重分析了產生錯誤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
第一個歷史決議提出:全黨今后的任務,就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一致的基礎上,團結全黨同志如同一個和睦的家庭一樣,如同一塊堅固的鋼鐵一樣,為著獲得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和中國人民的完全解放而奮斗”。可以說,第一個歷史決議的通過,增強了全黨在毛澤東思想基礎上的團結。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于1981年6月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獲得一致通過。全文共八個部分,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前黨的歷史,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對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了評價,特別是正確評價了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
第二個歷史決議的通過,標志著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徹底完成。決議實事求是地評價了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指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已經逐步確立了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確道路。決議首次將其概括為十個主要點: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變革和完善必須適應于生產力的狀況;階級斗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逐步建設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根本任務之一;社會主義必須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加強民族團結對于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具有重大意義;必須加強現代化的國防建設;維護世界和平;建設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黨。
決議既科學評價了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又根據新的實際和發展要求確立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正確解決這兩個相互聯系的重大歷史課題,充分體現了黨中央的遠見卓識。
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關鍵時期,兩個歷史決議具有統一思想、增進團結、推動事業發展的歷史意義,仍然是我們黨認識和評價歷史的重要遵循
記者:怎樣認識兩個歷史決議的歷史意義?
黃廣友:兩個歷史決議是集中全黨思想和智慧形成的對自身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科學判斷。雖然它們產生的歷史背景、致力于解決的核心問題有所不同,但它們都是在歷史發展的重大節點,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關鍵時期,對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作出的科學總結,對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關于兩個歷史決議的歷史意義,我認為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統一思想。我們黨通過兩個歷史決議擺脫了錯誤思想在黨內造成的思想混亂局面,統一了全黨思想。第一個歷史決議破除了黨內長期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第二個歷史決議糾正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想,使全黨思想統一到改革開放偉大決策上來。
第二,增進團結。第一個歷史決議在全黨起到了團結看齊的作用。第二個歷史決議則推動全黨團結一致向前看,從而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第三,推動事業發展。第一個歷史決議的通過,使全黨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團結起來,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并最終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第二個歷史決議,在全面完成黨的指導思想撥亂反正的基礎上,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
記者:兩個歷史決議具有怎樣的時代價值?
黃廣友:雖然過去了幾十年,但兩個歷史決議仍然是我們黨認識歷史和評價歷史的重要遵循,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從決議內容來講,兩個歷史決議準確把握住了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牽住了百年黨史的“牛鼻子”,因此仍然是我們今天學習歷史、把握歷史的重要遵循。
從決議過程來講,兩個歷史決議在探索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方面,具有跨越時代的方法論價值。兩個歷史決議堅持人民立場,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辯證地、實事求是地分析和評價歷史,才使得決議經受住了歷史檢驗,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從決議功用上講,兩個歷史決議具有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重要作用。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是要否定兩個歷史決議,進而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兩個歷史決議不僅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想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為我們如何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提供了權威答案。
將總結歷史經驗同革命、建設與改革各時期黨的自身建設和中心工作相結合,將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相結合,既是我們黨的一項重要經驗,也是一種高明的歷史與政治智慧
記者:透過兩個歷史決議,您認為中國共產黨是如何總結歷史經驗的?有什么值得借鑒之處?
黃廣友:中國共產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總結歷史教訓、汲取歷史智慧方面有著以下鮮明特點和獨到方法,這是我們黨研究總結自身歷史的過程產物,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并創造性運用。
首先,中國共產黨是在創造歷史中總結歷史。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鮮明標識,也是我黨總結歷史經驗的動因與旨歸。總結歷史經驗不是消極等待,而在于對現實的正確把握和積極改變。馬克思主義政黨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歷史意識的使命型政黨,其強烈的歷史自覺、使命自覺及深邃的歷史觀照,要求自身在現實中運用歷史思維、把握歷史規律。
黨總結歷史經驗是出于實踐要求,并用于指導實踐,而不是為了歷史而歷史,也不是停下中心工作單純投入故紙堆。出于糾正既往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錯誤、在提高全黨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基礎上統一全黨思想行動的實踐要求,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民抗戰的同時,對黨的歷史進行了全面、系統和深入的總結,形成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毛澤東思想的最終形成和黨的七大勝利召開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將歷史經驗總結置于黨的建設全局中,以研究黨史推進思想理論建設和組織路線建設。中國共產黨在總結歷史經驗和推動中心工作之間,還存在著思想理論和干部隊伍兩個重要環節。在黨的建設實踐中,歷史脈絡的明晰和歷史經驗的總結,促使指導思想和路線方針獲得“事實勝于雄辯”的強大說服力。例如,在延安整風過程中,《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建立在前期對黨史的集中學習總結和毛澤東同志對主觀主義等錯誤思想的有力批判之上,決議又進一步鞏固了延安整風的思想理論和政治路線成果,并為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最終形成提供了歷史依據。
第三,將明確歷史主線、總結歷史經驗與正確對待失誤、批駁錯誤思潮相結合。歷史的發展絕不是一帆風順的。如何正確對待黨的歷史,是檢驗一個政黨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在這方面,我們黨秉持“敢于承認、正確分析、堅決糾正”的原則,使失誤同歷史經驗成就一起成為自身的寶貴財富。1979年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同志針對當時思想混亂的局勢,對“四項基本原則”進行了明確闡釋,這才有了此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同志及毛澤東思想歷史地位的客觀評價。
總之,將總結歷史經驗同革命、建設與改革各時期黨的自身建設和中心工作相結合,將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相結合,既是我們黨的一項重要經驗,也是一種高明的歷史與政治智慧,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積極踐行。
把我們黨團結凝聚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團結一致向前進
記者: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最重要的成果,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這第三個歷史決議有何意義?
黃廣友:這次全會通過的《決議》,同前兩個歷史決議一樣,必將對推動全黨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產生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是教育引導全黨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新征程上,我們既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嚴峻復雜的風險挑戰,需要用黨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來鼓舞斗志、凝聚力量、堅定信心,奮力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二是教育引導全黨深刻認識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性,增強全黨團結統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需要堅持和發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歷史經驗,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把我們黨團結凝聚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團結一致向前進。
三是教育引導全黨深刻認識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確保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趕考”遠未結束,這就需要我們深刻汲取黨加強自身建設、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的歷史經驗,不斷提高全黨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能力,永葆黨的生機活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貢獻。(本報記者 管筱璞 柴雅欣)
相關新聞
- 2021-11-12人民日報社論: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
- 2021-11-12深度觀察|最恢宏的史詩
- 2021-11-08 廣安觀潮|找準找實監督切入點關鍵點
- 2021-11-05斡旋受賄后再行賄應否并罰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