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干部學習理論也要有這三種境界。首先,理論學習要有“望盡天涯路”那樣志存高遠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靜下心來通讀苦讀;其次,理論學習要勤奮努力、刻苦鉆研,下真功夫、苦功夫、細功夫,即使“衣帶漸寬”也“終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理論學習貴在獨立思考、學用結合、學有所悟、用有所得,在學習和實踐中“眾里尋他千百度”,最終“驀然回首”,在“燈火闌珊處”領悟真諦。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2021年版)》)
王國維曾論述治學有三種境界: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三句婉約小詞,一條崇高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三境界”闡釋理論學習,把勸學的道理寄托在優美詞句中。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一境界出自北宋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這是一首婉約詞,雖是傷離懷遠之作,卻具有寥廓高遠的特點。“西風凋碧樹”是一種凄涼的意境,這樣一幅圖景讓人無限惆悵,仿佛看不到希望,但越是這種情境越能考驗一個人的意志,越能反襯出信念的力量。“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獨”字突出了一個要求:治學要下定“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決心,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冷,無論在何處境下都不移情、不墜志。“望”字指出了一個方向:學習要有高度,不能淺嘗輒止;要有目標,不能迷失方向。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界出自北宋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寫出了詞人漂泊異鄉的落魄和對意中人的思念。“衣帶漸寬”,是指人在辛苦中越來越瘦、導致衣服越來越寬松;“為伊消得”,原句是指為意中人而相思憔悴,如今也可泛化理解為對某門學問、某項事業、心中理想的追求。這句話蘊含著一種勇往直前的決心、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堅定無悔的精神。理論學習沒有捷徑可走,要舍得花精力下真功夫、苦功夫、細功夫,唯有受“憔悴”之苦,才能真正領悟真諦、融會貫通。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第三境界出自南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這首詞上闋寫正月十五元宵佳節滿城燈火的祥和景象,下闋寫尋覓意中人,刻畫出一位不慕榮華的佳人形象。王國維巧妙地用其來比喻:沒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會有瞬間的頓悟和理解。同樣的,理論學習貴在獨立思考、學用結合、學有所悟、用有所得。檢驗學習的標準、衡量學習的效果,在于是否真正達到了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只有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在經歷了獨立思考、深入探尋、學用結合、知行合一的“千百度”后,才能最終撥云見日、廓清迷霧,收獲“驀然回首”的驚喜,在“燈火闌珊處”領悟真諦。
共產黨人的初心,不僅來自于對人民的樸素感情、對真理的執著追求,更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之上。重視理論學習,加強理論修養,是中國共產黨與生俱來的鮮明品質。1920年早春,浙江義烏的閉塞山村,陳望道沉浸于《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工作,不覺中,“蘸著墨汁吃粽子,還說味道很甜”。毛澤東曾回憶:“《共產黨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問題,我就翻閱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為克服理論準備不足的弱點,中共中央于1942年至1945年在全黨開展了一場深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活動,號召全黨同志聯系中國革命實踐,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重點學習毛澤東著作。從延安時期開始,中國共產黨內掀起了刻苦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熱潮。通過學習,全黨理論水平和理論修養有了一個普遍性的提高,大大提高了全黨的戰斗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習,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到“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從“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及其常態化制度化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再到黨史學習教育,如今,學習正在成為共產黨人的自覺追求。
越是關鍵節點,越強調加強學習,這是黨的優良傳統,也是強大的政治優勢。真正讀出“真理的味道”,悟出“活的靈魂”,學到“看家本領”,讓我們黨時刻站在時代的潮頭浪尖。(作者: 田心)
相關新聞
- 2021-09-23共同富裕的深刻內涵和實現路徑
- 2021-09-23以案為鑒 | 習慣經商做生意思維的“明星村書記”
- 2021-09-23 派駐省應急管理廳紀檢監察組:日常監督推動巡視整改落實見效
- 2021-09-23 巡察故事 | 被巡察組“點亮”的紅綠燈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