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監督治理效能,就是要發揮監督的發現問題、促進治理、防范風險作用,在治理中發揮監督作用,在監督中提升治理效能。
遼寧省沈陽市紀委監委將正風肅紀監督與大數據監督結合起來,探索推進把監督融入治理之中的有效途徑。在民生問題更為集中的民政領域,市紀委監委積極作為,緊盯重點人重點事重點環節強化監督,推動大數據監督平臺建立,以高質量監督提升治理能力。
針對老大難問題引入大數據監督
新春伊始,家住沈陽市皇姑區的楊大爺就聽到了好消息。楊大爺是肢體二級殘疾人,符合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的申請條件。前幾日,他們一家人聽說可以用“沈陽政務服務”APP申請這項補貼,就試著在手機上操作了一下,“沒想到一下子就成功了,足不出戶,第二天就辦結完成了!”楊大爺的女兒高興地說。
這是遼寧省沈陽市紀委監委發揮監督治理效能,通過監督發現問題、促進治理、防范風險的一個縮影。
沈陽市紀委監委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人情保”“關系保”“騙保”“漏保”等問題,把民政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作為正風肅紀監督的重要內容,深入開展專項整治。
市紀委監委組織全市正風肅紀監督員進行人工核實,同時依托正風肅紀大數據監督平臺進行相關數據比對和關聯分析,對2016年以來城鄉低保、臨時救助等十類民生保障項目資金發放中是否存在違規違紀違法問題進行仔細梳理和監督,各種問題浮出水面——
民政補貼救助資金發放審核把關不嚴,有的救助對象死亡多年仍在領取低保,有的有收入、有房產、有車輛仍在領取低保,有的甚至服刑期間還能領低保;少數民政干部利用手中權力,優親厚友、公權私用,弄虛作假、中飽私囊,為親友辦理“關系保”“人情保”;還有個別民政干部利用管理漏洞和經手便利,欺上瞞下、虛報冒領,向民政補貼救助資金“伸黑手”“動奶酪”,套取資金……
針對專項整治中發現和移交的問題,市民政局逐一進行核實整改。但民政領域問題的多發暴露出民政補貼救助資金監管體系遠不完備,監管力量薄弱,監管手段單一。治標還須治本,因此,強化核對機制、完善政策規定、改建管理系統被提上日程。
2019年7月,沈陽市紀委監委作出將正風肅紀監督和大數據監督深化為監督體系和治理體系“兩個體系”建設的工作部署,沈陽市民政局成為首批6個試點單位之一。
在市紀委監委指導下,沈陽市民政局創新搭建起民政服務管理平臺,將監督進一步融入民政領域治理體系,運用信息化手段扎牢制度籠子,推動權力規范有序運行,為加快推進民政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蹚出了一條新路子。
大數據監督促信息貫通,群眾辦事省時省事省力
“目前,已將民政所有核心業務都納入了民政服務管理平臺。平臺由10+1子平臺構成,實現一個平臺辦理、一座數據庫集中、一幅信息圖展示、一張業務網查詢、一套體系監管,最大限度壓縮流程、減少環節、簡化手續,實現民生服務事項跨區域辦理、零要件審批、遠程預約查詢,做到養老、殯葬領域辦理程序、收費標準、設施使用情況的全部公開。”沈陽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沈陽市民政系統緊盯百姓關注的熱點和痛點,紓解民政領域管理的難點和堵點。民政服務管理平臺貫徹“全業務入網、全系統便民、全領域提效、全過程留痕、全方位監管”思路,全面破解制約民政領域治理體系建設的瓶頸和障礙。
大數據監督技術的引入,成功打破信息孤島,實現信息貫通。
目前,沈陽市民政領域內部已實現了低保人員數據庫、特困人員數據庫、孤兒數據庫、死亡火化人員數據庫等10個數據庫的實時共享;對外實現了與公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7個領域41個部門和單位的數據交換,形成了縱向貫通、橫向互聯的信息化建設格局。截至目前,平臺數據總量達1250余萬條。
信息貫通,帶來的是群眾辦事的省時、省事與省力。
殘疾人兩項補貼審批時限由原來的1個月縮減為3個工作日;低保申請審批時限由2個月縮減為25個工作日;兒童福利證辦理由25個工作日縮減為10個工作日。依托“全市通辦”服務管理平臺,7個市直部門115項便民服務事項審批全程電子化,辦理時限平均縮短50%。通過平臺,低保生存認證用手機客戶端操作即可輕松完成,社區居住證明也可異地辦理……
去年夏天,從鐵嶺市來沈陽務工的小劉在和平區太原街一家商場找到了一份新工作。辦理入職時,用人單位要求提供居住證明,可是小劉的居住地在蘇家屯區奧園新城社區,一來一回將近30公里,既折騰又耽誤時間。商場人事部門的負責人告訴他:“現在沈陽的社區便民服務事項可以全市通辦了。不用回到居住社區,你去樓下的正大社區就能辦理。”小劉來到正大社區,工作人員通過平臺操作自動生成加蓋居住社區電子印章的社區居住證明,并將電子版證明傳送到小劉手機中。不到20分鐘,小劉就拿到了居住證明,順利辦理了入職,“這可太方便了!”
2020年7月1日起,社區便民服務事項“全市通辦”在沈陽市931個社區全面推行,服務事項月均受理量13萬件次,累計減少重復件55.7萬個。
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監管,有效防控廉政風險
提升監督治理效能,著力防范化解風險,更體現在對廉政風險點的把控上。
在市紀委監委的指導下,沈陽市民政局落實主體責任,著眼于資金安全、項目安全、干部安全,牢固樹立全流程、全鏈條監管理念,抓住薄弱環節、緊盯重點領域,從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監管三個階段完善監督體系,發揮監督作用。民政服務管理平臺實現對經辦人員平臺操作過程全維度、全鏈條的痕跡化管理,通過核對比對、實時預警、自動計算、在線跟蹤等功能實現事前、事中、事后的縱向監管和項目、資金、人員等方面的橫向監管,將民政領域權力運行的全過程納入監管范圍,避免人工操作的偏差,堵住人為干預的漏洞,確保權力規范運行。
運用平臺進行信息核對比對,能夠有效識別出信息異常點,提早防范。例如,通過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服務管理平臺、養老事業服務管理平臺等的信息核對功能,精準甄別出了不具備申請低保、申報運營補貼等條件的人員或養老機構。這樣一來,從平臺數據入口處便避免了違規審批的發生,“重復保”“服刑保”“關系保”“人情保”“死亡保”“法人保”等問題顯著減少。
沈陽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張葛說:“以前,在養老機構運營補貼的發放過程中,我們民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可以說是如履薄冰,每年都要在審核工作上投入大量精力。原始票據一頁一頁地查,補貼資金一天一天地算,即便如此,許多問題還是難以發現。自從養老事業服務管理平臺上線后,通過數據比對,養老機構實際運營情況、補貼金額都一目了然。”
平臺開發了自動計算功能,在業務辦理過程中不間斷控制風險。只要輸入基礎信息,平臺會根據家庭成員、家庭收入、身體狀況等情況自動生成相應補貼金額,有效避免了人工計算誤差和違規操作風險,切實防止了經辦人員在辦理過程中出現營私舞弊、吃拿卡要等違規違法問題。
平臺還具備實時預警功能,隨時隨地將核對出的問題顯示在平臺中進行警示告知,跟進監管,提醒經辦人員及時處理,避免“一批了之”。目前民政服務管理平臺已具備年齡段預警、死亡預警、業務催辦預警等20項預警功能。“比如,一個人確定了低保金的標準,但是在每個月的發放上仍然會進行及時的跟蹤,如果出現死亡、戶口遷出等情況都會第一時間顯示出來。”沈陽市民政局工作人員介紹,平臺運行一年多以來,僅救助補貼領域已累計處理死亡預警4000余條、非本市戶籍預警10000余條。
據了解,未來,沈陽民政服務管理平臺將進一步納入民政業務,擴大業務覆蓋范圍;進一步完善平臺功能,不斷提升監管和服務效能;進一步加強信息共享,拓展數據互聯互通范圍;進一步強化推廣應用,確保民政系統上下貫通,聚焦民生福祉提升到新水平。 “在推進‘兩個體系’建設過程中,沈陽市紀委監委將持續強化推動主責單位主體責任的落實,增強其自我監督能力與自我發現問題的能力。對于這一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都會實時備份到市紀委監委的大數據平臺,進行監督的再監督、責任的再壓實,從而使紀檢監察機關和主體責任機關在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協同發力。”沈陽市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說。(通訊員 姜虹)
相關新聞
- 2021-02-04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中央紀委五次全會重要講話精神 做實政治監督確保開好局起好步
- 2021-02-02發揮廉政家訪監督作用
- 2021-01-29【廣安觀潮】在監督執紀中體現教育挽救激勵
- 2021-01-28以強有力政治監督確保開好局起好步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