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西·定西日報記者 陳 麗
“穿越”到古代,走一回“彩陶之路”;當一回“文物修復師”,讓文物恢復原貌;參與文博知識答題,考取“狀元”……在臨洮縣博物館數字智慧展廳,有一個面向青少年建設的體驗區,在這里,孩子們開啟時光之門,感受歷史的魅力、文明的燦爛、大自然的神奇。這個沒有一件文物的“展廳”,已成為青少年了解悠久文明史的第二課堂。
“在哪一年,瑞典學者安特生在臨洮縣馬家窯村發現馬家窯遺址?”“哥舒翰紀功碑位于臨洮縣城哪里?”“秦長城的西起點位于哪里?”在體驗區里,幾名小朋友正在大屏上點擊“文史探秘”,參與文博知識互動問答,體驗以文物為主題的益智游戲。
走進臨洮縣博物館,仿佛進入馬家窯彩陶的海洋。雙耳鬲、葫蘆網格紋彩陶雙耳罐、附加堆紋單耳罐、連珠紋彩陶豆、蛇紋碗……一件件彩陶,向游客娓娓講述史前社會風貌。如果對馬家窯彩陶知識了解不足,作為新手“小白”,不妨先去數字智慧展廳轉轉。通過數字化的模擬、演示和互動,馬家窯彩陶的前世今生和歷史氣韻,在這里可感知一二。
在數字智慧展廳里,一名游客把手放在互動投影觸摸墻上,館藏國家一級文物四圈漩渦紋彩陶雙耳罐的聲畫資料就投射在前方銀幕,清晰而有層次感的畫面極具視覺沖擊力,在這樣的沉浸式體驗中,游客眼前仿佛再現5000年前的場景,先民在洮河之畔種植、建房、燒陶,裊裊炊煙升騰人間煙火氣。
這件四圈漩渦紋彩陶雙耳罐,小口,圓腹,平底,濃亮如漆的黑彩繪制在橙黃色的陶底上,形成靈動的漩渦紋,線條流暢、紋飾典雅、器型生動,體現了馬家窯彩陶制造的最高水平,因其寶貴的文物價值成為臨洮縣博物館的“頂流”。
從策劃專題文物展覽,到設置數字互動裝置,再到開發文化創意產品,馬家窯元素在臨洮縣博物館內隨處可見。臨洮縣博物館館長韓軍介紹說,馬家窯文化以其精美的彩陶聞名世界,因此“馬家窯彩陶”就是臨洮縣博物館的鮮明主題,在展品的展陳方式和觀眾互動上,充分利用科技和數字手段,讓“文物活起來”,帶給觀眾可看、可感、可互動的文化體驗,是臨洮縣博物館創新的重點。
馬家窯人為何如此擅長制陶?陶器的燒成溫度要在900℃以上,哪來的耐火材料?新石器時代如何過濾陶土?……隨著意大利歸還包含馬家窯彩陶在內的56件中國文物,馬家窯彩陶再次吸引世界的目光。
2023年以來,帶著這些疑問,逾40萬人次走進臨洮縣博物館,感受新石器時代的人間煙火,感悟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
步入博物館,立刻會被眼前一塊巨大的數字魔墻所吸引。數字魔墻是馬家窯文化的數字化成果,循環展示215件珍貴文物,輕觸屏幕、拉伸圖片,就能放大文物的細節和內部結構,掃描二維碼即可查看詳細的文物資料。
“微小的細節都能放大端詳,比參觀實物還清晰。”68歲的臨洮市民羊世新和來自天津的親戚、朋友一同來博物館參觀馬家窯彩陶,一進門就被數字魔墻所吸引。他細細觀賞每一件彩陶,為其充滿想象力的紋飾、圖案和流暢的線條而嘆服。
“你可以永遠相信老祖宗的審美。”望著通過360度全息投影技術展示和呈現的四圈漩渦紋彩陶雙耳罐,羊世新發出感慨,全息投影技術使彩陶在色彩和清晰度上比實物更加飽滿,沉睡千年的彩陶不再單以古樸厚重的面目示人,馬家窯文化以更年輕、時尚的形式走進公眾的視野。
動動手指,輕點鼠標,登錄臨洮縣博物館官網,游客就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游覽“彩陶文物展”,查看文物細節,感受彩陶藝術的獨特魅力。臨洮縣博物館原館長李玉宏說:“我們借助互聯網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館內和館外協同,線上和線下聯動,打破時空局限,讓彩陶走出館舍天地,走進百姓生活。”
“站在顯示屏前就可以欣賞大量館藏文物,坐在家里也可以查閱文物圖文資料,這是數字化給游客帶來的實實在在的便利。”同行的游客杜仲國說。
面對海量的研究成果,如何歸納、總結,以更具創新性、互動性的方式講述好彩陶故事,是接下來的最大課題。韓軍說,“下一步,我們將依托馬家窯文化的獨特資源,開辟新路徑,形成新優勢,借助虛擬現實等技術開發以漩渦紋、水波紋、鋸齒紋為主的馬家窯彩陶特有紋飾系列的新玩法,同時探索運用3D打印技術,為游客打印個性化、定制式的彩陶,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 2025-04-30隴拍客|來自海拔4000米的生態特寫 20米內“定格”雪豹巡山
- 2025-04-29【小隴畫報·366期】臨澤:金沙灣沙漠的別樣風情
- 2025-04-18【小隴畫報·363期】千壩草原:詩意云霧與春色畫卷
- 2025-04-17長圖|黃河之濱也很美 甘肅打造國際黃河文化旅游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