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大力培養技能人才 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
張克泰 張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類人才素質”。在生產力結構中,人才是最活躍的要素,也是加快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關鍵推動力。尤其是新型高素質技能人才,構成了技術創新與生產實踐之間最核心、最基礎的勞動力鏈條。新征程上,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培養建立一支既適應時代發展,又滿足技術演進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與之相匹配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些人才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具備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對新技術、新工藝的快速適應能力。近年來,我省圍繞建設西部地區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積極推進“技能甘肅”建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先后出臺了中長期職業技能培訓規劃、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在技能人才培養、優質資源整合、職業發展貫通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創新舉措,為加強新時代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累計建成17個國家級、29個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40個國家級、161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6個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基地、2個技能根基工程培訓基地。
我省技能人才培育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不足之處。一方面,技能型人才的數量相對不足。盡管整體規模有所擴大,但在一些新興產業和高端制造業領域,技能型人才的短缺現象較為明顯,這導致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生產過程中面臨人才瓶頸,影響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速度和質量。另一方面,部分技能人員的知識結構相對單一,對新技術、新工藝的掌握不夠及時和深入,難以滿足新質生產力對綜合型、創新型人才的要求。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加以改進和提高。
完善教育培訓體系。教育、科技、人才本質上是內在統一、相互促進的,教育培養人才,人才創新科技,科技賦能教育。要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以高標準推進高技能人才培養特色項目為引領,基于我國的制度體系、法律體系、產業體系和歷史沿革,系統構建中國特色學徒制標準體系。要全面推進高技能人才貫通培養,打破學校與企業、教育與職業的邊界,鼓勵企業與職業院校、高校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企業為學校提供實際技術、攻堅項目和實踐環境,學校根據企業需求培養具有針對性的技能人才,促進育人與用人相融合、所學與所用相一致。要積極搭建技藝展示、經驗傳授平臺,暢通挖掘才俊、人才培養的通道,鼓勵更多有志青年走技能成才報國之路。
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創新是新質生產力最顯著特點,在教育和培訓中,要基于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設計有利于提升創新能力的教學模式,既關注課程設計,又關注教學方法設計,還要關注教學過程設計。要注重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推廣跨學科培養模式,鼓勵高技能人才學習多學科知識,如工程技術與管理、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等的融合,培養具備綜合解決技術攻堅難題能力的人才,采取開設相關課程和實踐活動,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技術研發和工藝改進。要建立創新激勵機制,對取得創新成果的技能型人才給予相應的獎勵和支持。要鼓勵技能型人才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充分利用在線教育、遠程教育等手段持續為技能型人才提供學習和提升的機會,適應新質生產力的快速變化。
深化技能交流合作。要加強省內省外東西部協作,建立“津甘技工”和魯甘“工匠聯盟”等東西部協作品牌,讓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要組織技能大師在省內外開展研修交流活動,實現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技術創新的目標,促進技能大師在技能水平、工藝改造、產品升級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要積極開展與國外先進職業教育機構和企業的交流合作,引進國際先進的技能培訓理念和方法,選派優秀技能型人才到國外學習交流,拓寬國際視野,提升技能人才在國際產業競爭中的能力。
優化人才培育生態。一個人所能創造的績效,不僅取決于他的能力和素質,也與其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環境能不能激勵人才,人才能不能成就事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待遇水平、社會地位、教育支持以及發展機會等相關訴求能否得到有效落實。要加強宣傳引導,弘揚工匠精神,樹立技能型人才的榜樣和典型,持續優化技能人才發展生態,不斷營造整個社會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濃厚氛圍。要引導企業建立管理、專技、技能序列縱向暢通、橫向貫通的職業發展通道,完善薪酬待遇和激勵機制,使技能型人才的收入水平與他們的技能水平和貢獻相匹配。要建立多元化、科學化的人才評價體系,不僅關注技能等級考核,還要注重實際操作能力、工作業績和創新成果等方面的評價,打破職業發展的“天花板”,為技能型人才提供更廣闊的職業晉升空間。要進一步完善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建立學歷、技能證書互認制度,完善對工匠人才的權益保障,提高工匠人才的公共服務水平,在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增強工匠人才的獲得感和歸屬感。
作者單位:省職業能力建設指導中心
- 2024-08-31充分發揮政治工作在公安隊伍建設中的生命線作用
- 2024-08-31【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
- 2024-08-31讓紅色文化的傳承創新煥發勃勃生機(藝海觀瀾)
- 2024-08-31深化對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認識(新書評介)——《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理論與實踐研究》簡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