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川廣元:刺繡做靚“一村一品” 繡出美好未來
2月28日,虞美人麻柳刺繡協會所在的辦公室里,繡女們手捧針線一邊刺繡,一邊聊著家長里短,歡快的笑聲傳遞出了對現在生活的滿足。
麻柳因“繡”聞名
麻柳鄉位于廣元市朝天區東南部,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之美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麻柳刺繡的發源地。麻柳刺繡俗稱“扎花”,繡制時不用底稿,而是通過“數底布的絲線”來確定刺繡圖案的大小和位置,處處洋溢出濃郁的鄉土氣息。
獅兒滾繡球、松鶴延年、蝶戀花……這些曾經常出現在老物件上的圖案花紋,如今正通過麻柳刺繡走進畫框,變為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品。
2008年以來,麻柳刺繡兩度作為國禮送與外賓。2021年10月,農業農村部公布第十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麻柳鄉因麻柳刺繡位列其中。
近年來,麻柳鄉不僅組建起虞美人麻柳刺繡協會,還打造了18公里的刺繡文化長廊,規劃建設了以麻柳鄉場鎮為中心的麻柳刺繡小鎮、麻柳刺繡傳習所。
“麻柳刺繡現有區級以上傳承人12 人,其中還有一個國家級傳承人、一個省級傳承人。”在麻柳鄉工作30多年的嚴應國告訴記者,在她們的示范帶動下,虞美人麻柳刺繡協會采用“公司+專合社+農戶”經營模式,發展會員400余人,遍及5 個村(社區)及周邊鄉鎮、村社,并將麻柳刺繡發展為當地農婦增收的來源之一。
2021年,麻柳鄉共有麻柳刺繡作品成品9000余件,年產值3000余萬元。此外,該鄉以麻柳刺繡品牌為推手,帶動鄉內特色農產品銷售2200 余萬元,占全鄉生產總值的36.66%。

脫貧得“繡”助力
在麻柳鄉虞美人麻柳刺繡協會,低頭刺繡的繡女黃維林引起了大家注意。只見她右手拿針,左手拿布,時而數數白色底布的格子,時而飛針走線。34歲的黃維林是一名外嫁媳婦,圓潤的臉上或凝神、或淺笑、或思索。再走近一看,白色底布上一只紅色蝴蝶栩栩如生……
“是麻柳刺繡給我和家人的生活帶來了轉變,以前可沒有現在這么好的日子。”黃維林說,2014年因丈夫和婆婆生病,她家被識別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其后,在麻柳刺繡國家級傳承人張菊花帶領下,黃維林加入到學習麻柳刺繡的隊伍。心靈手巧的黃維林僅用一年時間,便實現了從幫老師穿針引線到單獨完成繡品的轉變。她的刺繡作品“獅兒滾繡球”賣到了1200元。
2016年,在麻柳刺繡助力下,黃維林一家成功脫貧,黃維林也被評為麻柳刺繡區級傳承人。如今,黃維林在虞美人麻柳刺繡協會每月能領到公益性崗位工資及值班費1400元,再加上平時訂單收入,一年收入25000元。不只是黃維林,麻柳鄉已有20余名昔日的建檔立卡貧困群眾靠刺繡成功脫貧,并實現了年收入超萬元。
為了延長麻柳刺繡產業鏈,擴大銷售渠道,麻柳鄉在曾家山漢王老街、皇澤寺、明月峽等景區設立麻柳刺繡銷售點,在對外銷售刺繡作品的同時,積極承接私人刺繡訂單。
“訂單需求量較大時,我們充分調動會員,特別是經濟較為困難的會員和群眾,一起參與制作繡品,努力為他們多增加一些收入。”張菊花說。
振興靠“繡”延續
墻壁上的繡女壁畫,農家窗戶外定制的鏤空窗欞,街邊的刺繡文化長廊……現在,麻柳鄉場鎮處處都有著麻柳刺繡元素。
左手拿針,右手拿線,將藍色線頭放在嘴里一抿,再用右手大姆指和食指輕輕一搓,藍線乖乖鉆進針孔,隨后便是繡針在麻布上自信地上下穿梭……在村民周蓮成家,她一邊操持著手中的針線活,一邊和記者閑聊起來。
周蓮成感慨麻柳刺繡為她帶來改變的同時,也說出了心愿——希望能以“麻柳刺繡”為媒,吸引更多游客到朝天及麻柳周邊旅游,“我想著開一個農家樂,游客多時主要經營農家樂,游客少時主要抓刺繡……”
張菊花說,她的微信好友已有600多人,進一步擴大“朋友圈”是她下一步主動融入鄉村振興的重點。“我想開直播,讓更多人認識和愛上麻柳刺繡。”談到麻柳刺繡今后的發展,麻柳鄉黨委書記程杰表示,“麻柳鄉將在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中,積極探索以刺繡文化為主要內涵的‘農旅文’融合發展新路徑。通過做大做強麻柳刺繡這個‘一村一品’,示范帶動核桃、花生、食用菌等土特產銷售,努力助農持續增收。”
當前,麻柳鄉正進一步提升“刺繡小鎮”品質,加快融入曾家山國際旅游度假區建設……過去,“虞美人”們用一針一線戰勝貧困;如今,“虞美人”們正一針一線繡出美好期許。(呂梅 唐彪 劉懷英)
相關新聞
- 2022-02-25湖北武漢:官方提醒廣大市民堅持非必要不離漢
- 2022-02-25北京正式對外發布5條中醫藥健康旅游精品線路
- 2022-02-25政協委員劉旗:將重慶打造成最幸福的旅游目的地
- 2022-02-25冬殘奧會城市景觀正轉換 天安門廣場主題花壇變換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