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屆三聯人文城市獎揭曉 凝結城市價值觀共識
未來,城市如何生成自己的意義?今天的我們如何創造未來城市形態,促進公共生活的舒適與完整性,提升城市與市民的審美意識,滿足人們生活的成就感和價值感?
4月8日,“城市與我們:重建聯結”三聯人文城市論壇暨三聯人文城市獎頒獎盛典在成都舉行。當日發布了人文城市《成都宣言》,指明了可能的思考方向——“人,才是城市的目的與尺度”,只有真正于細微處顯現人文關懷和最大程度包容理解的城市,才能讓人情有所寄,心有所歸。
當晚的麓湖水上劇場大咖云集,星光熠熠,最終捧得三聯人文城市大獎的項目分別是:
公共空間獎:西村大院
作為一個植根于本土人文精神和集體記憶的城市級建筑設計作品,西村大院為中國城市公共空間建設打開了嶄新的想象維度。超級體量和超級院落的大尺度恢宏寫意,與多樣化城市內容、多層次公共場域、多線程社會生活的細致經營形成復雜的對比、交織,創造出“圍合中包含開放性、統一中蘊藏豐富性、規整中伴隨靈動性”的新型城市空間秩序,完美詮釋了本獎項“人文、創新、公共、美學”并重的核心價值觀。
建筑設計獎:連州攝影博物館
在欠發達城市的傳統街區,連州攝影博物館創造出了極具人文關懷的建筑奇跡。在大量使用當地材料和低造價工法的同時,整個建筑仍然保持了高水準的設計質量。通過精妙的邊界處理及豐富的空間經營,博物館與周邊的民居風貌和社會生活無縫銜接,既成為照耀城市的文化燈塔,也為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堪稱中國當代建筑在品質營造和社會價值貢獻兩方面的雙重范例。
社區營造獎:上海社區花園系列
上海社區花園系列,是非常罕見的設計師通過實驗性城市行動改變一個社區、乃至一個城市的成功范例:通過社區種植這樣一種看似無比纖弱的改造手段,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抵抗并逆轉“地產式空間”對城市無情的格式化進程,使城市原本荒廢的剩余邊角空間化身為具有高度社會凝聚力的情感場域。設計師團隊不僅提供行動方案,同時也作為社會動員和實施運營的操作主體,為“社區花園”理念的落地、推廣、及可持續發展,構建了一種易于學習和復制的保障性機制。
生態貢獻獎:綠之丘”——上海煙草公司機修倉庫更新改造
在中國城市化進程進入存量改造時代的大背景下,面對與城市新規劃相抵觸的歷史遺存建筑,“綠之丘”的建筑師將其視作必須精細化處理的不可再生的寶貴城市資源。通過創造性化解城市交通、景觀規劃與即存建筑體量之間的沖突,“綠之丘”從原有的功能性構筑物完美變身為一個公眾喜聞樂見的生態場所,不僅成為上海楊浦濱江改造項目中最為重要的點睛之筆,也為中國當代的城市更新提供了一個“教科書級別”的設計范例。
城市創新獎:老西門棚戶區城市更新
在成功解決原有1600戶棚戶區居民原拆原建、水系疏貫整治、打造全新商業生態等復雜功能問題的基礎上,建筑師團隊用7年時間,以令人驚嘆的細膩情感和高分辨率思考,完成了極具豐富性和創造性的大范圍城市更新實踐。設計者通過高超的控制能力,達到了傳統與創新、秩序與生動的完美平衡:多類型、多樣態、多層級的建筑、公共空間、景觀設施、及公共藝術品混融交錯,雜而不亂,宛如在漫長的時間中自由生長、渾然天成之作。作品既富于東方式的文化觀照與在地性的人文關懷,其美學品質在全球城市設計領域亦屬杰出典范。
《三聯生活周刊》首設人文城市獎
三聯人文城市獎是由《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首次發起主辦的建筑/城市評獎,旨在尋找和發現、并激發公眾參與,來推動一場關于中國城市的社會價值與人文關懷的討論。去年6月,三聯人文城市獎組委會邀請到由28位城市、建筑及人文領域權威人士組成的提名團,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常青,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建民、王建國等10位建筑界權威專家組成的評審天團,以及7位建筑及文化界權威專家組成的終審團,共同開啟人文城市獎的評選。歷經提名、入圍、初評、實地考察及終評,產生了每個子獎項的5個、共計26個入圍項目。
終審團主席是非常建筑創始人、主持建筑師、美國注冊建筑師、美國建筑師協會院士張永和,他認為首先要有好的城市肌理,才有更人性的城市。張永和親自為三聯人文城市獎設計了獎杯,強調建筑的在場性:“我們把這個獎發給正在發生的事情,發給今天中國城市里的建筑。”
蓉城論道:何為理想城市
以揭曉三聯人文城市獎的名義,4月7-8日,來自人文、建筑、傳媒領域的重量級嘉賓聚首成都,探討美好的城市生活和城市體驗應該如何實現,何為真正以人為尺度的理想城市。
“成都是一個強調生活的城市,從容、優雅,依然具備創造活力,”三聯生活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李鴻谷說,人文城市獎論壇和頒獎盛典落地成都,正是因為成都宜人的生活氣息,這種生活氣息就是一種人文屬性。
在同樣擔任終審評委的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周榕眼中,成都是美好的、人性化的,他認為評選人文城市的目標,是讓城市營造的諸多結構,足以配得上人性最基本的多樣、復雜、瑣細、與深邃。“成都是很好的例子,洋溢在這座城市中有濃厚的人文氣息,不光是幾大人文設施建造,還有多元化的文化生活供大家選擇,這才是我們需要的。”
URBANUS都市實踐建筑設計事務所創建合伙人王輝認為,茶館文化是成都最有意思的文化現象之一,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日常的生活,沒有被文化工業馴服。文化工業把古老的東西和熟悉的東西熔鑄為一種新的“質”,并且把所有日常的東西變為徹頭徹尾的商品和文化景觀。
除此之外,張永和認為,成都不僅有安逸的生活傳統,還具備良好的發展設計的土壤。作為一位享譽國際的建筑師,張永和除了建筑,還設計過瓷器酒具和喝茶的器皿。
頒獎盛典的頭一天,嘉賓們參觀調研的金牛區荷花池片區是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荷美匯、池上錦見證了城市的時尚變遷,公園城市之美和日常生活之美在這里被發現和被看見。在當日稍后的成都城市論壇“日常成都:公私之間”以及“城市龍門陣”環節,嘉賓們在方庭書店和麓湖·麓軒進行了深入而精彩的討論。
正如三聯人文城市獎拍攝的主題紀錄片《成都,聯結每一種生活》中提到的,在中國大城市中,成都是最有“日常感”的。當你踏出春熙路炫目的商業圈,再走上兩分鐘,就可以拐入屬于市民的市井街巷,遇見那些因為“一市居民半茶客”而擺滿龍門陣的茶館、藏在街頭巷尾的正宗川味小館子,或是持證上崗的街頭藝人,定義著“成都式”的安適和日常。
成都,“為人的城市”
近年來,成都將“三城三都”作為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時代表達,加快建設世界文創名城、旅游名城、賽事名城和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三城三都”人文化的建設實踐,給何為理想人文城市提供了一個生動注腳:人是城市的尺度,而文化是城市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持久競爭優勢。
成都建城至今2300余年,名未改、址未遷,外攬山水之幽,內得人文之勝。今天的成都,正在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她以公園體系和開敞空間為城市文化載體,一方面傳承著燦爛輝煌的巴蜀文脈,一方面書寫出豐富多彩的當下,深度萃取巴蜀文明、天府文化的內涵特質,將文化作為城市持久的內在動力,提高天府文化軟實力和顯示度,致力于建設獨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最新統計顯示,成都非國有博物館數量及質量、實體書店和閱讀空間均居全國第一,對人的關切細致入微到了關注每一個人“上班的路”“回家的路”,重視人們行走、站立、坐下、觀看、傾聽及交談的維度,重視街頭巷尾、公共空間,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足見成都是一個堅持有感發展、“懂生活”的城市,重視人們的認知與情感、安全與歸屬、需求與價值等人文類因素的深層滿足。如杰出的丹麥城市設計師揚·蓋爾所說,“一個好的城市就像是一個好的派對,人們在此停留的時間比原本必要的還長,因為他們感到快樂。”成都就是這樣一個許你永不厭倦的派對。
讓我們共同期待更多“為人的城市”,讓城市處處閃耀人文光輝!(尤紫璇)
相關新聞
- 2021-04-09寧夏:多措并舉 助推清明節假期旅游市場恢復
- 2021-04-09年輕人愿意為旅行品質買單 高端旅游仍有大市場
- 2021-04-09五一休假3天可收獲超長假期 旅游建議首選國內
- 2021-04-08清明國內游市場有序復蘇 四省份接待游客超千萬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