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名家訪談
一條河流的前世今生,一首長詩的來龍去脈 1

人物簡介 牛慶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甘肅省政府文史館研究員,甘肅日報文藝部主任、高級編輯。出版詩集多部,獲多項文學獎。


杏兒岔8號
四月的蘭州,到處可以看到錦簇綻放的花,其中一定有杏花。在甘肅會寧一個叫杏兒岔的地方,那里的杏花也應該早就開了。杏兒岔是一個小到在地圖上難以搜索到的村莊,卻因為牛慶國的詩歌,在文學的版圖上聲名遠播。牛慶國寫過杏兒岔,寫過杏花,寫過四月的杏花,最近又寫了一首長詩,叫作《祖河傳》。這首詩,寫祖厲河,卻比祖厲河深廣;寫故鄉,卻比故鄉遼闊。
從杏兒岔8號到白銀路123號
祖厲河是會寧境內一條有名的河,是牛慶國故鄉的河。
祖河和厲河,在會寧東邊發源的叫祖河,在南邊發源的叫厲河,兩河在會寧縣城匯合,合稱祖厲河,向北流入黃河。其實在杏兒岔村口還有條小河,在當地村人的記憶中,這是一條沒有名字的河,一條“能苦死蛤蟆”的小河,也是祖厲河的一條支流。
從杏兒岔8號到白銀路123號,牛慶國走過了很遠的路。前者是他血緣上的老家,后者是他工作的地方,也是他安身立命的第二故鄉。
牛慶國還在會寧工作的時候,有一次來蘭州見到黃河,他不禁發出感嘆:“那一刻,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這么大的河、這么多的水,從所未見!”后來,他長久地定居在黃河之畔的這座城市,工作、生活、寫作,父母在老家相繼故去,他和大多數子女一樣為老人送終。為了表達對親人的感恩、疼痛和愧疚,他出了一本詩集《我把你的名字寫在詩里》。這部本來很私人化的詩集,出版后卻打動了許許多多的人。
和《我把你的名字寫在詩里》不同,《祖河傳》更多趨向“公共書寫”的屬性,這也是這首長詩取名“祖河”而非“祖厲河”的原因之一。祖河,就是祖先河,是流在時間里的河,是許許多多的河。
牛慶國寫長詩《祖河傳》,是一次出差坐火車從河西回到蘭州的途中動意的。早年他在《火車》這首詩中寫過“在火車時刻表的縫隙中/想起這些年走過的路/現在一條條布滿我的身體”。火車旅途中的冥想,容易讓人墜入時間的河。
時間流經的河,也是人走過的路。在長詩《祖河傳》中,“我”和“我們”沿著河流的指引,扶老攜幼,風雪兼程,從孤弱走向壯大,從逼仄走向廣闊,從過去走到現在。
閱讀牛慶國的詩歌,會給人以踏實感。早年農村蓋房子,都要提前打好土坯。那是一種很有儀式感的勞作,一锨一锨將半濕的土放進一只長方形的木制模具里,用腳踩實,再用石頭的“礎子”一下接一下砸實,取出后一層一層碼起來,等風干后用來砌墻。在牛慶國那里,一首詩歌的完成類似這樣一個過程——一個字撐起一個詞,一個詞撐起一句話,就這樣逐字逐句、穩扎穩打“夯實”一首詩。《祖河傳》寫寫改改歷經三稿,第二稿與第三稿之間時間跨度近兩年。創作完成后,首發在《飛天》2021年第二期。就像通常審校報紙副刊上的文章那樣,盡管《祖河傳》已經發表,他還是在樣刊上用筆勾畫修改了好幾處。顯然,他對這首詩很看重。
牛慶國說,《祖河傳》是他詩歌寫作的一座分水嶺。無論從風格還是體量上來看,都是一種新的嘗試。在這首詩中,盡管依然有村莊、苦苦菜和苜蓿等從審美慣性來看屬于“鄉土”的意象,但已經超越了鄉土范疇,就好比一滴水流淌在具體的祖厲河里或許是鄉土的,而在抽象的時間河流里,它越出鄉土的河床,具備了歷史感和時代感。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讀者看完《祖河傳》后,覺得這首詩是寫給建黨百年的紅色詩篇。牛慶國認為,詩歌也是記錄,自己作為會寧這片紅色熱土上長大的人,親歷見證了在黨的帶領下父老鄉親的日子一天好過一天,必然會將這種認知和體驗帶入詩歌寫作中。《祖河傳》是一個開放的文本,正如詩的結尾寫的:“現在/我們要把河帶向遠方/我聽見河水/答應了我們”。基于讀者和詩人之間的約定,讀者也會把一首詩帶向遠方,在不斷閱讀中不斷完成。
牛慶國:《祖河傳》是我寫作風格的轉變之作
3月29日,針對《祖河傳》這首長詩的來龍去脈及其創作,牛慶國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記者:你是在什么情形下開始創作這首長詩的?
牛慶國:有一次出差途中,從河西往蘭州的車上,想起以一條河流隱喻的方式來寫一寫家族的歷史和故鄉的傳記。但真正動筆寫作的時候,發現自己寫的不僅是一個家族、一個地方、一條河流,而是漫向時間深處。前段有位老同志看到這首詩后跟我說,他正在修家譜,想把這首詩收錄進去。家譜畢竟是很私人化的,對這個提議我未置可否。說這個例子,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這首詩已經不是我自己的了,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記者:看這首詩末尾標注的一二三稿的時間,從創作到完成歷時整整兩年。修改前后的變化大嗎?
牛慶國:《祖河傳》發表出來后在280行左右,但起初體量比這要龐大。從寫家族史開始,第一稿寫了五六百行,把家族具體的人和事寫得比較多,在第二稿修改時刪了好多;等到修改第三稿的時候,把過于個人化的內容又刪掉了好多,盡管有些心疼,還是咬牙刪掉了。前前后后修改期間,有時因為工作,有時忙于生活瑣事,就停下來,放一放,改不到稱心如意的時候,不去硬改,這也是我一向的寫作習慣。
記者:這首詩與以往創作有何不同?
牛慶國:這些年隨著家里老人的去世,我在城里生活時間也長了,加之脫貧攻堅以來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個人在認知、體驗上更深了一層,面對新的鄉土社會,寫作者也需要新的表達。《祖河傳》本質上還是立足農村,還是以農村的人和事為主,但不同以往作品,不是面向具體的某個村莊,而是比較宏大的題材,甚至有民族的、時代的、歷史的思考,手法上也有變化,算是對過去寫作的一個總結,也可以說是我寫作風格的轉變之作。
記者:這次轉變,是否在刻意突破?
牛慶國:一個寫作者,可能在某一時段有一個相對固定的表達方式或風格,隨著自身積累的加深,必然會有轉變。我們時常聽人教導年輕人寫作要突破、要轉變,在我看來,這是一個不必急于求成的過程。這就像生孩子或孵小雞,如果一味過早突破、求變求新,就容易早產,后果就是作品不成熟。
記者:《我把你的名字寫在詩里》那本詩集感動了許多讀者,曾引發“感人”是否是詩歌評價尺度的討論。相較而言,《祖河傳》偏向“理性”。你怎么看?
牛慶國:《我把你的名字寫在詩里》是我的一本詩集,也是詩集中的一首詩。那首詩里有大量的細節,是寫實的、具象的,而《祖河傳》雖然也提到了父輩、故鄉,但是超越了個體的父母和故鄉,而是歷史的、時代的父母和故鄉,可以說是濃縮了很多的“父母”。在《祖河傳》的一些表達中,我甚至回避了“父親”一詞,而是用到了“頭人”。從我個人角度來看,《祖河傳》在藝術上超過《我把你的名字寫在詩里》,或許這也是一種偏愛。
關于感人的問題,在我看來,打動人和感染人是衡量藝術作品
優劣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藝術作品的功能就在于記錄、啟發、感染、教化,如果連感人都達不到,文學的功能和效果就打了折扣。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觀點,有人說“如果自己的作品被大多數人讀懂,是自己的恥辱”。我個人是反對這種觀點的,盡管文學創作可以有多種多樣的風格,但如果一個作品讓人讀不懂、讀后不感人,是拒絕讀者的,某種意義上是未完成藝術使命,也是失敗的作品。
記者:你介意“鄉土詩人”這一標簽嗎?
牛慶國:從文學批評研究的角度這樣界定,或許是為了方便,可以理解。但我們應該看到,一個作家、詩人不可能一輩子只寫同一種題材,不管寫鄉村還是城市,都是在講述時代,表達的是一個寫作者對生命的深層體驗,好比我們的身體對疼痛的感知都是一樣的,并不分農村和城市。
記者:詩歌創作在你的生活工作中占據怎樣的位置?
牛慶國:如果給工作、生活、寫作排序的話,在我這里,寫作通常不占第一的位置,往往是工作之余、生活之余的事。我們首先是一個家庭成員、工作人員,活生生的正常人,就不能放棄現實的社會責任。我不太贊成寫作者尤其是青年寫作者模仿“名人軼事”中的橋段而去放棄正常生活專門成為一個“文藝青年”的行為,鼓勵他們這樣去做,從世俗角度來說這是不負責任的。
祖河傳(節選)
一
我加入他們的時候他們只有幾個人
每個人走的路程不一樣
但他們那時走在一起
那天黃沙蔽日諸神奔走
在一座破敗的廟前
他們找到了一條河的源頭
他們的歡呼和野獸的悲鳴
交集在一起
那天母親躺在干凈的黃土上
我聽見她的血滲入黃土的聲音
像一家人在悄聲議論著什么
她微笑著
但滿臉都是淚水
那天天地沒有任何預兆
我無法知道自己的前途
母親只將一把將熟未熟的扁豆
揣在我的懷里
我就跟在了他們后面
但我忘記了那是哪年哪月的哪一天
二
我們的隊伍里有一個童養媳有一個富家小姐
還有一個被剪過辮子的男人和一個曾經走南闖北的腳戶那時一條河的聲音
就是我們的喘息
我們一直沿著河走
像一隊雨前奔走的螞蟻
我們遭遇了烈日暴雨風雪
也遇上了巫師鬼魅神靈
有的坎過了幾次才算過去
有的路走了好長時間才走過去
我們比時間走得更慢
文/記者 張海龍 圖/受訪者提供
相關新聞
- 2021-04-01蘭州“個十百千”惠民“秦腔名家折子戲專場”上演
- 2021-04-01甘肅省8個單位獲授文物保護工程資質
- 2021-04-01甘肅本土網絡電影佳作傳捷報《刑警本色》票房創歷史新高
- 2021-03-31尋幽渭源 探秘官鵝 問道崆峒 清明小長假兩日游攻略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