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700余件本土文物“講述”民俗白銀區首家民俗文化博物館限流開放

明清時期的床幃、中堂,民國時期的藥鋪、用具,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各式農耕用具,以及人們記憶中已漸行漸遠的小腳鞋、膠輪馬車、拖拉機、樂器、留聲機等,這一件件充滿泥土氣息的老物件兒,近日在新開張的白銀區首家民俗文化博物館里,不斷吸引著不少白銀市民前去參觀。
“手機掃碼門口的健康二維碼,然后按照要求登記之后才能進去觀展。”走進位于白銀市全民健身廣場東側的民俗文化博物館里,有身著工裝的講解員引導游客進行掃碼登記。按照防疫要求,該館每日將游客人數控制在20人以內,并要求游客須佩戴口罩、出示健康碼,然后測溫、登記。參觀過程中,相互之間也要保持一米的安全距離。
步入館內,只見上千平方米的展廳被分為“遠去的村莊”“不朽的工匠”“農耕時代”“遙想當年”4個板塊,分別以實物、圖片、文字等形式,集中呈現了白銀區域內世代相襲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黃河文化、絲路文化等多元文化,以及飲食、服飾、節慶、技藝等方面一些獨具特色的傳統習俗,為白銀市民重現了彌足珍貴的“過往記憶”。
“這是以前人們用的煤油燈”“這是以前人們乘坐的馬車、車轎……”一件件老物件前,有市民不停地給自己好奇的寶寶介紹道。館內陳列的700余件具有代表性的各類民俗類展品,大都是白銀區及周邊地方不同時期極具特色的歷史遺存,不僅在風格上有很強的白銀地域文化烙痕和藝術魅力,也承載著白銀文化發展的歷史價值。它們就像一臺臺經過歲月洗禮之后保留下來的社會“留聲機”,為人們掀開一段段塵封已久的記憶,靜靜地講述著曾經的人們在田間躬耕勞作、生產生活的場景……
民俗是一個地方傳統文化的歷史沉淀,也是一個地域發展變化和風土人情的鮮活名片。白銀區民俗文化博物館的籌建以及對公眾的免費開放,無疑為牛年春節的白銀市民,提供了一處不可多得的文化休閑選擇。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萬盈 文/圖
相關新聞
- 2021-02-10蘭州五泉山公園調整春節期間開園時間 2月13日(初二)正常開園
- 2021-02-08民航局:對漢莎、法國航空再次發出熔斷指令
- 2021-02-08中國長三角梅花文化和旅游節在無錫梅園開幕
- 2021-02-08北京書店數量全國第一 每萬人擁有0.9個書店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