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奉真
核心提示
當第一縷春風拂過柳梢,古人的筆尖便蘸滿了靈氣。那些躍然紙上的春日詩行,恰似綴滿星辰的夜河,既有“春種一粒粟”的質樸期盼,又含“春風得意馬蹄疾”的飛揚神采。在這些流淌著墨香的春箋里,我們觸摸到的不僅是季節的脈搏,更是千年文脈中生生不息的有趣靈魂。那些被春風喚醒的文字,時而如新燕銜泥般輕盈靈動,時而似老僧入定般沉郁頓挫,在時空長河里編織出永不褪色的春日圖騰。
且看陸凱在《贈范曄詩》中折梅寄友的浪漫:“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驛使的蹄聲還在山徑上回蕩,隴頭人案頭的梅花已悄然舒展瓣瓣心事。這枝穿越風雪的春信,把江南的煙雨釀成醇酒,讓“江南無所有”的謙辭化作金石相擊的清響。而宋代尼姑拈梅悟道的剎那,“春在枝頭已十分”的禪機,恰似蜻蜓點破春水,讓尋覓千年的執念化作枝頭俏躍的雀兒。這般以梅寄情的雅趣,早在南北朝時期便已蔚然成風。據《荊楚歲時記》記載,當時文人雅士常以“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為風雅,梅枝承載的不僅是相思,更是士大夫階層對精神共鳴的永恒追尋。那些被驛使快馬加鞭送往遠方的梅枝,恰似一管穿越時空的狼毫,在歷史宣紙上暈染出跨越千年的水墨長卷。
詩人們總擅用奇思捕捉春的精靈。葉紹翁筆下“一枝紅杏出墻來”,讓固執的春色撞碎了園墻的桎梏,那翻飛的紅瓣分明是掙脫牢籠的蝶翼。韓愈描摹“草色遙看近卻無”時,定是蹲在雨后的青石板上,看草芽像頑童捉迷藏般時隱時現,將早春的羞澀寫得活靈活現。這般虛實相生的筆法,讓春意成了可觸可感的精靈,在字里行間蹦跳嬉戲。遙想當年,白居易在錢塘湖畔踏青,見“亂花漸欲迷人眼”,定會與韓愈相視而笑——兩位詩人對春的觀察,一個熱烈如火,一個含蓄如水,恰似太極陰陽般相生相濟。而杜甫筆下“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的閑適,又與王維“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禪意形成奇妙呼應,共同構建起唐人春日審美的多元宇宙。
邊塞詩人岑參的幽默感簡直要破紙而出:“道傍榆莢仍似錢”,硬是把榆錢說成盛唐流通的貨幣,讓漫天飛絮都成了叮當作響的銅錢雨。而孟浩然“花落知多少”的輕嘆,恰似頑童向空中拋出的繡球,引得千年后的我們仍在猜測:是該為落紅傷懷,還是為春泥鼓掌?這種舉重若輕的智慧,讓春愁都染上了三分俏皮。遙想岑參駐守涼州時,面對“火山五月行人少”的荒涼,卻能從榆莢錢幣的奇喻中提煉出盛唐氣象,這般苦中作樂的豁達,恰似敦煌壁畫中反彈琵琶的飛天,在絕境中舞出生命的華章。而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觀“夜來風雨聲”的閑適,實則暗含著“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仕途隱痛,在春愁的詠嘆中平添了士大夫特有的精神張力。
李煜把亡國之痛揉進“一江春水向東流”,讓綿綿愁思化作脫韁野馬,在歷史長河里踏出永恒的蹄印。張旭登山時那句“縱使晴明無雨色”,倒像是老頑童在云霧中眨眼:看似晴好的天氣,怎知山巔藏著沁涼的驚喜?這般充滿禪機的幽默,讓哲思也有了清泉般的靈動。南唐后主李煜的春愁,實則是用血淚澆灌的文學奇觀。當他寫下“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時,案頭的金猊爐正升起龍涎香的裊裊青煙,而窗外凋零的棠梨花,每一片花瓣都映照著故國淪喪的暗影。這種將個人悲劇升華為普世哀愁的筆法,與張旭“桃花盡日隨流水”的隱逸形成鮮明對比——前者是帝王視角的春日挽歌,后者是隱士眼中的山水清音,共同構成了五代文人春日書寫的雙重變奏。
最動人的當數那些與春神捉迷藏的童趣詩篇。于良史“掬水月在手”的瞬間,仿佛看見詩人掬起一泓月光,讓整個春夜都盛在掌紋里流轉。戴叔倫筆下“半夜鯉魚來上灘”,則把春汛寫成魚群奏響的夜曲,潑剌的水聲里藏著萬物生長的密碼。這些詩句如同春日溪流中的卵石,被時光打磨得溫潤可愛。追溯童趣詩的源頭,王維的“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已見端倪,游子對故園梅花的牽掛,實則是將童真般的記憶封存在時光琥珀中。至宋代楊萬里,這種天真爛漫更臻化境:“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金黃的菜花與斑斕的蝶影交織成流動的油畫,讓讀者仿佛聽見孩童銀鈴般的笑聲穿透千年時空。而范成大在《四時田園雜興》中記錄的“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則將農耕文明中的春日童趣,升華為生命傳承的生動注腳。
重讀這些春日詩箋,恍然驚覺:原來最雋永的春色,不在雕梁畫棟的園林,而在詩人靈動的眸光里;最動人的春意,不在姹紫嫣紅的花叢,而在文字躍動的脈搏中。當千年后的我們輕叩這些詩行,便能聽見春神在竹簡絹帛上翩然起舞的跫音。那些被春風浸潤的文字,在虛實相生間構建起中國人獨特的精神原鄉。從《詩經》“春日載陽,有鳴倉庚”的質樸詠嘆,到納蘭性德“桃花羞作無情死,感激東風”的癡情告白,春的意象始終承載著華夏文明最深邃的生命哲思。當我們站在人工智能勃興的21世紀,回望這些穿越千年的春箋,恰似北斗七星般永恒閃爍。
- 2024-12-11實體書店探索更多新業態
- 2024-11-08網文大咖讀書分享會 揭秘天蠶土豆的寫作技巧與逐夢心路
- 2024-11-08長篇報告文學《齊風淄火》聚焦淄博齊文化
- 2024-11-06與時間賽跑 科技助力古籍“藏”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