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身智能: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浪潮》:劉云浩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如果把從地球誕生到此時此刻的歷史濃縮到一天的24小時當中,會怎樣?
零點地球誕生,大約4點細菌出現(xiàn),19點左右多細胞動物誕生,恐龍于23點登場并統(tǒng)治地球長達40分鐘,直立人直到23時59分22秒才出現(xiàn),在這一天的最后1秒鐘,人類進入定居時代,開創(chuàng)了輝煌燦爛的農耕文明,而人工智能的歷史幾乎就發(fā)生在最后的1毫秒當中。
人類非常年輕,人工智能更加年輕,但是后者給世界帶來的改變卻是空前迅捷而深刻的。70多年前,圖靈提出“機器能思考嗎”這一問題,開啟了人工智能的征程。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開始正式使用“人工智能”這個詞。近70年間,人工智能研究歷經了多次起落,但是人類探索通用機器智能的熱情從來沒有冷卻。
圖靈預見機器智能的發(fā)展分為兩個階段:離身智能和具身智能。1986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前主任羅德尼·布魯克斯提出:“智能是具身化和情境化的,是在與真實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中表現(xiàn)出來的,而不是依賴于預先設定的知識和目標。”近年來,隨著神經網絡、大模型、感知等相關技術的突破,“具身智能”這一概念也再次火了起來。如果說離身智能是將機器困于人類經驗和數(shù)據的藩籬當中,那么具身智能則使得人工智能真正接觸到物理世界。從離身到具身是智能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只有真正進入物理世界,機器智能才可能重復人類從純粹理性到實踐理性的提升過程。
我們嘗試著討論人工智能發(fā)展的不同范式和階段。從早期的符號主義到行為主義,從聯(lián)結主義的神經網絡到深度學習,以及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人工智能經歷了一個從離身到具身、從特定到通用的演進過程。感知、認知、決策、行動、進化,是構建完整智能體系的核心要素。機器視覺讓計算機看懂世界,模仿學習讓系統(tǒng)從數(shù)據和經驗中不斷進化,強化學習讓智能體學會主動探索和優(yōu)化目標。這些要素的加持,賦予機器更全面的智能。
機器會有意識嗎?如果讓我來回答,我可能要從“意識能夠被圖靈機計算嗎”這一問題開始。1967年,科學家希拉里·普特南提出了心靈的計算理論,認為心靈是一個由大腦神經活動實現(xiàn)的計算系統(tǒng)。1975年,他的學生杰瑞·福多提出“心語假說”,認為思維有著類似語言的結構——“心語”,可以使用語言符號形式化表征復雜的思想。2011年,圖靈獎獲得者朱迪亞·珀爾在《為什么》一書中寫道,人類在進化早期就意識到世界并非由枯燥的事實堆砌而成,這些事實通過錯綜復雜的因果關系網絡融合在一起,人類則通過觀察能力、行動能力和想象能力獲取這些因果關系,組成人類思維的基石。但這些都無法確定思維是否可以計算。
有一點是能夠確定的,人類探索通用機器智能的腳步不會停歇。因此與其擔憂,不如主動探索人機共生的未來之路,以發(fā)展來解決潛在的問題。如果說人類和地球上其他所有的生命都經歷了“物競天擇”的自然選擇,那么在機器智能的進化歷程中,人類有資格扮演一個擁有主動權的角色。
零點鐘聲敲響,地球進入嶄新的一天,從第一秒開始,精彩屬于人類和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智能。
(作者為清華大學全球創(chuàng)新學院院長劉云浩。此文為《具身智能: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浪潮》一書序言,本版有刪節(jié),標題為編者所加。)
- 2025-02-17馬天彩、劉建設詩詞集《雙輝心吟》近日由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 2025-02-17我們的春節(jié) 新春里讀的第一本書
- 2025-02-17【新春走基層】書香之城迎新春
- 2025-02-17為什么要有圖書館(書里書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