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脈的演進》以講錄體形式出版后——
一場新書發布變身學術出版交流課
一課三十載,文脈五千年。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引馳新著《文脈的演進:中國古代文學史講錄》近日由中華書局出版。該書是由陳引馳自1995年開始在復旦大學開設“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的課堂講錄整理而來,動態地勾勒出中國文學史的演進歷程,被認為是全程鳥瞰、探微、梳理、刻畫中華文脈的一部力作。
12月15日下午,由中華書局上海聚珍公司主辦的《文脈的演進:中國古代文學史講錄》新書發布暨出版座談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滬舉行。會上,陳引馳談及講錄形成過程時說,由于需要配合課堂講授,限于課時,無法完全充分展開,所以采取了不同于一般情況的處理方式。比如先秦散文、秦漢政論與史傳、六朝的詩歌等都采用了不一樣的概括方式。在內容上,基于對課程內容的熟悉與多年的研究,書中也體現了很多他自己的想法。書中談到的一些問題,可能是這一段文學史本身所包含的,但有的時候也超越了這一時段。他笑稱:“中華書局聚珍公司編審賈雪飛將這部講錄提煉為‘文脈的演進’,是非常切合我的想法的,有時也有放開來的聯想和議論,可能比較有趣,因此應該比較容易為讀者們所接受。”
圖書以講課的形式出版,引起上海高校專家教授關注。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陳尚君說,從中西文學對比來看,書中既有中國先賢的積累,又有西方對中國文學的觀點和研究;既講諸子,也講《左傳》《史記》,在說它們研究現狀的同時,自然流露出作者自己的看法,比如對《古詩十九首》、“蘇李詩”的解讀,很令人感動。
“復旦大學中文系有寫文學史的傳統。”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子善回憶道,“較早的有趙景深的《中國文學小史》,其后有劉大杰的《中國文學發展史》,改革開放后有章培恒、駱玉明的《中國文學史》,在這之后就是陳引馳教授的這部新著《文脈的演進》。老一輩學者很少引用國外的著作,而《文脈的演進》對古今中外引用非常多且自然,讓讀者有所得并受到啟發,讓閱讀變得很舒服。”
“《文脈的演進》裝幀設計很棒。藍色的夜晚、金色的山脈,書名字體與用色像是月光灑落在上面,使得文脈就像光波一樣,寧靜而有動感,有一種儒雅的感覺,如同陳引馳教授其人。”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胡曉明對新書的封面表示贊賞。他評價道:“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中國文學的背后有一種深厚的人文主義傳統,其實這就是文脈。在這個傳統中,無論是研究哲學、政治還是宗教,又最終以創造文學為旨歸。因而文學是文脈中最核心的東西,文人是文脈中生命的擔當,而文脈往大處講,就是文化;往小處講,如果文脈有毛細血管的話,這毛細血管就是文章、文獻。”
對于講錄體的出版形式,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吳兆路認為,精英文化對一個民族性格的形成會產生重要影響,講錄體便是一種很好的表達方式,也是普通老百姓更喜聞樂見的一種文體形式。對讀者而言,仿佛在聽一場生動活潑的講座,印象更深,更容易接受。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詹丹談道,市場上流行的講義、講稿基本上仍是老師“寫”的內容,而講錄體往往是在課堂上實際生成,有即興發揮,還會結合學生的反饋有所調整,更具有現場感,可以把作者的發揮、札記都放進去。圖書以講課的形式呈現,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市場的需求。
生動、活潑、美麗、知識、感悟、思想6個詞是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侯體健閱讀《文脈的演進》的感受。他說:“作為‘講錄’,這部書非常生動地反映了課堂現場的一些感受,把這樣的感受變成一本書之后保留其生動性,文字依然活潑,可見作者和編輯花了很多心思。”
- 2024-12-18古典學視域下的桐城派
- 2024-12-18以新姿態書寫當代城市生活——關于滕肖瀾長篇新作《平衡》的對話
- 2024-12-16猶是當年問學時——《詞學宗師夏承燾》述評
- 2024-12-16許身國威壯河山——讀《英雄大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