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亦琦
春風輕拂綠柳新,放風箏的好時節又來了。放風箏,是很多人童年的美好回憶,也是人們清明踏青的一大樂趣。

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文創產品《鳶都濰坊》合金紀念章。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風箏是民間工藝美術的代表之一,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反映著中華民族的生活理想與審美追求。傳統風箏制作講究“扎、糊、繪、放”四藝,不同地方的風箏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流派和風格。其中,北京、天津、山東濰坊和江蘇南通的風箏尤具代表性。無論哪種流派的風箏,都是技術與藝術融合的產物,折射出手工藝人強大的創造力。在有限的空間內,風箏不僅展現了結構美、繪畫美、運動美,更彰顯深厚人文底蘊。比如,北京的沙燕風箏,無論造型還是圖案,都承載著吉祥美好的寓意。這與國外以幾何形狀、拼接色塊為主的風箏大不相同。民間手工藝人制作的每一個風箏背后都藏著一段故事、一種文化精神,這也正是傳統風箏的魅力所在。
如今,傳統風箏的設計理念、制作工藝、造型圖案等不斷演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步伐逐漸加快。其中,風箏骨架與面料的變化尤為直觀可感。傳統風箏骨架最早為木制,后慢慢轉用竹制。近些年,以重量輕、不易變形的塑料、碳纖維等材料作為骨架,使風箏更加輕巧耐用。傳統風箏面料也漸漸從絲綢、宣紙,演變為化纖面料。化纖面料存在顏料附著力較差等問題,智慧的手工藝人便借助特殊膠水,使彩繪圖案更牢固地附著在面料上,色彩也十分鮮艷。
近年來,大眾對風箏的認知漸漸發生變化——風箏不只是具有娛樂功能的玩具,更成為兼具收藏和陳列價值的藝術品,人們對風箏藝術性的要求也更高。一些手工藝人在繼承傳統風箏造型、構圖、色彩的同時,專門學習中國畫、油畫、設計等知識,并將其融入風箏圖案創作,使風箏既具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當代審美。豐富多彩的時代生活,為風箏藝術創新提供不竭動力。有的風箏藝人將良渚文化元素、杭州亞運會吉祥物形象等融入風箏造型,讓細長的風箏線連接古今。手工藝人不斷創新風箏藝術,把新的主題內容、藝術思考、情感觀念融入風箏制作,讓風箏隨時代需求而變。
一只風箏能飛多高多遠,既取決于材質、造型,更考驗工匠技藝。傳統手工藝人需要根據風箏的品種、尺寸等特點,設計基本結構比例,在追求精美造型的同時,保證風箏飛行的平穩性。這些年,造型各異的巨型風箏越來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風箏制作水平的提升。比如,為制作長度超百米的巨型風箏,創作團隊往往會將骨架分為多個部分,從頭部至尾端強度逐漸減弱,連接線也越來越細,使風箏放飛時呈現“塌腰翹尾”的姿態。還有一些手工藝人借助現代技術豐富巨型風箏展示效果。像收藏于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總長160多米的“中國空間站”主題風箏,主體以中國空間站為原型縮比制作而成,后部采用傳統龍頭蜈蚣風箏的腰身。為再現航天員太空出艙場景,創作團隊將電動機械結構應用于風箏制作,通過電機遙控實現出艙效果。越來越精巧復雜的風箏,彰顯著當代手工藝人的創造智慧。
風箏,放飛的是想象力,連接的是八方賓朋,收獲的是真摯友誼。從1984年至今,山東濰坊已成功舉辦40屆國際風箏會,搭建起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國際平臺。近期,第四十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舉辦在即,形式多樣、規模龐大的風箏賽事、放飛活動以及配套文化活動,令觀眾可以直觀感受傳統風箏的新發展。在廣東陽江、湖北武漢等地,結合本地文化特色開展的風箏節,也吸引大量中外風箏愛好者參與。以風箏為媒,擴大“朋友圈”,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風箏制作技藝創新,促生新樣式,如動態風箏、夜光風箏、由國外引進的可操縱運動風箏等。
傳承傳統風箏文化,既要廣泛收集、研究、展示經典風箏作品,也要創作適應現代社會的風箏作品、文創產品等,讓傳統風箏進入現代生活。一些非遺傳承人探索將風箏元素融入鐘表、燈具、文具、掛飾等日常用品,使其兼具實用性、藝術性、趣味性。線上傳播媒介的豐富為風箏文化傳播拓展新空間。在年輕人喜愛的網絡游戲中,傳統風箏制作技藝經由數字轉化,不僅以輕松的方式讓玩家了解風箏文化,也為游戲帶來古韻新風。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形式則打破時空阻隔,讓大眾近距離欣賞傳統風箏制作過程。線上的即時交流還能幫助手工藝人更好地了解大眾需求,進而明確工藝創新路徑。
要讓風箏飛得更高更遠,還需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傳承隊伍。不少院校開設傳統風箏制作選修課,將勞動教育與審美教育融為一體。一些地方設立傳統風箏制作技藝傳習所、傳承人工作室,實施人才培養項目。已連續開展多年的非遺進校園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為傳統工藝美術發展帶來新活力。
風箏一頭連接傳統文化、鄉土情懷,一頭連接時代精神、多彩生活,帶著人們的美好希冀飛上藍天,飛向未來。
(作者為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 2024-04-02從青墩遺址到“江海文化”
- 2022-03-22茅獎作家王旭烽凝26年心血推最新長篇《望江南》
- 2019-08-09囊謙:陽光照在群山上
- 2019-05-27從“天才副攻手”到作家 趙蕊蕊的轉型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