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的情懷
近日,如果你走近故宮午門,會看到這樣一張巨幅海報:靜靜的夜空中,懸掛著一彎“明月”。凝神細(xì)看,卻是一支毛筆的筆毫,那弓起的身姿,仿佛飛龍走筆、力透紙背,毫光如月,照亮了中國文人的精神世界。
“照見天地心——中國書房的意與象”展覽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展出。郭熙、米芾、米友仁、文天祥、楊維楨、倪瓚、沈周、唐寅、文徵明、徐渭等名家的書畫,與典籍、文房四寶、家具等多種類別的文物,系統(tǒng)性呈現(xiàn)了中國書房的樣貌。
展覽的三個單元各有深意。
第一單元“委懷琴書”,出自陶淵明的詩句。“琴”與“書”是中國古代書房的常見陳設(shè)。展廳入口處,一幅星圖隔著一道夾墻,與一桌、一屏和題著“五經(jīng)萃室”的一匾相對。古人認(rèn)為壁星是天上的圖書館。這道夾墻象征著魯壁,即孔子故宅藏有古書的那面墻。五經(jīng)萃室位于故宮昭仁殿后西小間,收藏相傳是岳飛之孫岳珂校刻的《詩》《書》《禮》《易》《春秋》五經(jīng),展覽將它“搬”了過來。“從天上到人間,從孔子的時代到清代,意在拓展人們對書房空間的想象,表現(xiàn)文脈的傳承。”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展覽策展人王子林介紹。
書房里不僅有經(jīng)史子集、文房四寶,也有琴棋書畫、茶具香具、古器珍玩。周代的素面玉琮、商代的青銅鼎、南宋的古琴、五大名窯的瓷器……琳瑯滿目的陳設(shè),展示傳統(tǒng)書房的豐富。最有趣的要數(shù)一件清代紫檀木旅行文具箱,翻過來就可以變成一張小書桌,堪稱“移動的書房”。
一幅文徵明行書《陋室銘》軸顯出深長意味。懸琴掛劍、四庫充棟的書樓高閣固然可喜,苔痕遍布、只可容膝的低仄草堂同樣易安。
第二單元的展品幾乎全是書畫。古人讀書的目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第二單元分為修身養(yǎng)性、家國情懷和仰觀宇宙三部分。倪瓚的《淡室詩》,寄托淡泊心境;唐寅的《雙鑒行窩圖》,將屋邊兩個水池喻為兩面鏡子,鑒心自省;徐渭的《晝錦堂記》,稱頌勤政愛民;文天祥的《上宏齋帖》,表達(dá)愛國忠忱……
這個單元的最后,3件“重磅”展品各據(jù)一整面墻壁,分別是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郭熙的《窠石平遠(yuǎn)圖》和原濟(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圖》。《瀟湘奇觀圖》里的江南煙雨,云氣變幻,縹緲若仙境,后世稱為“米氏云山”。《搜盡奇峰打草稿圖》畫的是北方山水,仔細(xì)看,山上還能看到長城。郭熙是北宋山水畫巨匠,其重要著作是《林泉高致》。他總結(jié)出山水畫取景構(gòu)圖“高遠(yuǎn)、深遠(yuǎn)、平遠(yuǎn)”三法則。郭熙存世作品不多,這幅署有年款的《窠石平遠(yuǎn)圖》,是理解其美術(shù)理論的佳作。
第三單元頗具“當(dāng)代氣質(zhì)”。裸眼3D技術(shù)“還原”了紫禁城中的一處特殊書房——“香雪”。明明是室內(nèi),卻用白石依墻堆砌出山景,營造出“仰觀香雪海,坐覺太虛寬”的意趣。繞過以松竹梅三友為主題的屏風(fēng),只見展柜的擺放蜿蜒若溪,柜中陳列著耳杯等物,一派“曲水流觴”。用以表明,文人墨客也常以天為廬,以草木山川為室,抒懷詠志,詩文唱和,走進大自然這座“書房”。
書房,是文明精華的集中收藏所,也是讀書人的心靈棲息地。當(dāng)代書房的形態(tài)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其作為閱讀和思考空間的功能并沒有變。小書房里有大情懷,我們從展覽中看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哲學(xué)思想,也看到當(dāng)代藝術(shù)家對文化傳承的思考與實踐。
- 2022-09-20愛著文學(xué),念著人間生活
- 2022-09-13“穿越”古今:宋人如何過中秋夜?
- 2022-09-13節(jié)日滋味書中來!來看古籍里關(guān)于中秋的那些佳肴美饌
- 2022-09-13當(dāng)中秋節(jié)遇上教師節(jié):月明千里 敬念師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