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歷史發展歷程
□鄒聰


讀者掃描書中二維碼,可體驗“蛟龍號”“天宮一號”“天眼”等中國代表性科技成果的模型觀看和結構展示。
科學出版社 供圖
為全面生動反映建黨百年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發展的偉大成就,在中國編輯學會的組織領導下,科學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共同打造出版了“中國科技之路”叢書,并順利入選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
筆者作為責任編輯參與了叢書《中國科技之路·總覽卷·科技強國》一書的策劃、組稿、編輯、印制、宣傳等全程工作,與其他出版社同仁共同見證了一部大規模、跨行業聯合出版物的誕生全過程,深感榮幸,也得到了業務上的磨煉和進步。叢書出版后一年時間,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筆者希望借此機會,與廣大同仁和讀者分享總覽卷在整套叢書中的獨特價值和特點。
“中國科技之路”叢書以“科技自立自強”為主題,力爭全面涵蓋我國取得重大突破性成就的科技專業領域,為此叢書總體策劃了15卷本,分別由15家專業出版社負責編撰和出版工作,包括總覽卷、信息卷、交通卷、建筑卷、衛生卷、中醫藥卷、核工業卷、航天卷、航空卷、石油卷、海洋卷、水利卷、電力卷、農業卷和林草卷。
繪制整體藍圖并與專題卷有機協調
與其他垂直行業領域的分卷不同,總覽卷的難度在于如何真正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真正描繪出一幅總覽發展圖,且能夠與其他分卷有所呼應和關照。
如何清晰梳理并呈現出新中國科技發展的宏觀歷史線索?經過與專家學者的多次討論、反復推敲,一致認同總覽卷應通過示例方式,選取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歷程中的部分重點、亮點作為切入口,進而深入挖掘、分析、展現不同時期的典型科技成就、科技事件等背后的故事及其歷史意義。這將是總覽卷在整套叢書中必須擔當的使命角色。
然而在實際組稿過程中,這一編撰思路遇到了不小的困難和挑戰。作為叢書總覽卷,《科技強國》既要繪制出整體藍圖,反映我國科技領域整體科研發展成就和重大科技成果,又要與專題卷有機協調、互為補充;既要保證叢書風格的一致性,又要盡量尊重作者的創作思路。
受疫情影響無法見面,編輯團隊與作者團隊多次通過電話、微信、線上會議等方式,確定了對科技發展成就和重大科技成果的系統梳理與遴選標準,突出“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中國特色。
在《科技強國》主編楊玉良院士的總體指導和科學把關下,依托以副主編黃慶橋教授為代表的科技史專家,我們組成了科學家與科技史研究者相結合的作者團隊,兼顧圖書的科學性和史料的準確性,形成了初稿大綱和樣章,經歷了三輪審核和調整,大綱和樣章終于通過了叢書編委會的審定。
90歲高齡的叢書策劃人之一、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原社長周誼親自審讀并手寫回復了大綱修改意見。成稿后,時任中國編輯學會科技讀物編輯專業委員會主任郭德征審讀了全文,整體結構上如增補部分“十四五”時期之后的內容,標題的進一步提煉;內容細節上如數量的單位符號、中英文簡稱,以及字體字號的區分和美觀程度,提出了詳細的修改建議。經過嚴格的“三審三校”流程后,又增加了各社交叉質檢環節,最終以萬分之零點五的差錯率要求,實現了叢書的高質量出版。
準確全面反映歷史概貌和經驗啟示
在選題策劃過程中,我社同步運作的另外一個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史綱》(以下簡稱《史綱》)為《科技強國》內容和案例的篩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強大的學術背景支撐。
《史綱》是中科院發揮自己多學科、綜合性的學術優勢,依托理學一級學科“科學技術史”和權威研究機構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集全國科技史優勢學科高校專家學者之力組織撰寫的新中國科技史,其學術性和權威性內容是《科技強國》策劃的基礎和保障。
經過作者團隊、編輯團隊和審讀專家的共同努力,《科技強國》盡可能如期呈現出叢書策劃時希望總覽卷所承擔的使命角色,準確、全面反映新中國科技史的歷史概貌和經驗啟示。
全書主要由“科技強國,中華崛起”“輝煌的歷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三大篇章組成。第一篇概述了新中國科技發展的輝煌歷程和偉大成就,并總結了取得成功的三大歷史經驗:舉國體制、規劃科學和科教并舉。第二篇是全書的核心內容,劃分為“向科學進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自主創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5個階段,力求準確而全面反映出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概貌和經驗啟示;通過對一個個典型案例、事件、人物的描述、歷史資料的挖掘,書中呈現出了新中國科技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并串聯出科研人員前赴后繼、勇攀高峰的愛國熱情和科學精神。第三篇總結了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時代背景、基本路徑和光明前景,指出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回應了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充分應用融合出版技術豐富表達內涵
作為一套面向大眾讀者的科普圖書,如何讓讀者通俗易懂的理解重大科技成就背后的知識和思想,也是總覽卷《科技強國》面臨的另一大挑戰。按照叢書策劃方案的整體建議和要求,《科技強國》充分應用和展示了融合出版技術,豐富了表達內涵。
首先,增加了“科普小貼士”,對每篇文章延伸出的科學知識點進行提煉和總結,增加了全書的知識性和科普功能。其次,充分利用中科院系統積累的豐富科普素材,在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中科院官網微信訂閱號“中科院之聲”的幫助下,篩選了與書稿內容緊密相關的科普視頻,以二維碼形式嵌入文中,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最后,使用AR技術,讀者掃描二維碼,可體驗“蛟龍號”“天宮一號”“天眼”等中國代表性科技成果的模型觀看和結構展示,為紙質圖書提供了更加立體化、互動性的閱讀體驗。從AR腳本的撰寫、模型的設計,到動態效果的展示,都邀請了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進行把關,力求保證其科學性和精確性。
《科技強國》及叢書的出版,是科技界與科技出版界通力合作,共同打造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的一次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希望能以此為契機和途徑,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展現新中國科技發展歷程,為我國建設自立自強的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科學出版社)
- 2022-08-03光陰精釀了內容 ——《世說新語別裁詳解》出爐記
- 2022-08-03《天工蘇作》:古韻匠心成就江南藝術
- 2022-08-02中華文化“兩創”工作的新收獲——評《德本體——德道論》
- 2022-08-02歲月留白處——寫在《大春秋》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