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書《雷鋒的故事》全面還原一個更加立體的雷鋒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于革命忠于黨……”他是歌曲里的人物、畫報上的英雄、“助人為樂”的符號。許多中國青少年,從小就知道要學習雷鋒叔叔“一心一意跟黨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雷鋒的故事》一書,用60余幅雷鋒生前珍貴照片和大量紀實文字,從新時代的視角,全面還原了一個更加立體的雷鋒。
記者近日采訪了作者吳紅梅。吳紅梅說,雷鋒不僅是時代的楷模、學習的榜樣,他也是普通一人、普通一兵。雷鋒的偉大和崇高由點滴小事匯聚而成,他所能做到的,也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雷鋒精神并不遙遠,雷鋒精神永不過時。
雷鋒精神依然正當時
2022年的3月5日,是第59個學雷鋒紀念日。2022年,也是雷鋒同志逝世60周年。
也許有人會說,雷鋒已經是幾十年前的榜樣了,過時了,尤其現在是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具有全球視野和遠大目標的人,才是我們要學習的榜樣。
雷鋒在當代青少年心目中究竟是什么狀況?四川文藝出版社近日對近3000名8歲到13歲中小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97.5%的學生都知道雷鋒的名字,80%的學生了解雷鋒樂于助人的品質,不過,95%的學生不清楚雷鋒之所以成為榜樣的具體經歷和細節。
從2006年開始,當過記者和紀錄片導演、現任遼寧省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名譽館長的吳紅梅,一直在為學校等各類機構宣講雷鋒故事。15年時間里,已經有十幾萬人聽過她“解密”雷鋒平凡又偉大的人生經歷,了解雷鋒精神的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
吳紅梅結合拍攝雷鋒紀錄片時做的大量采訪,又重新采訪了雷鋒生前戰友、工友、培養過雷鋒的部隊領導,寫成了面向當今青少年的《雷鋒的故事》一書。讀者還可以通過掃描書上的二維碼,聽到雷鋒的講話錄音。
吳紅梅介紹,雷鋒做好事不是偶然的。雷鋒7歲就成了孤兒,解放后分到了土地和房子,10歲時在鄉政府資助下上了小學。他樂于助人的內驅力就是感恩新社會。因為感恩,所以要報恩。這是雷鋒為自己設定的終身使命,雷鋒所有的思想、行為都是圍繞他的終極理想進行的,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雷鋒到哪里就會把好事做到哪里。他把做好事當成習慣,一切善舉都出自內心、全力以赴,每時每刻都在準備行善助人。
“雷鋒具備大格局,有滿腔熱情,主動把自己融入國家和時代的需要,激流勇進,無私奉獻。即使今天,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雷鋒精神不是過時了,而是依然正當時。雷鋒精神依然熠熠生輝,歷久彌新。希望通過此書引導青少年走近雷鋒,更加深刻地明白為什么時隔幾十年還需要向雷鋒學習。”吳紅梅說。
就像雷鋒曾寫下的那樣:“什么是時代的美?戰士那褪了色的、補了補丁的黃軍裝是最美的,工人那一身油漬斑斑的藍工裝是最美的,農民那一雙粗壯的、滿是厚繭的手是最美的。勞動人民那被烈日曬得黝黑的臉是最美的,粗獷雄壯的勞動號子是最美的聲音,為社會主義建設孜孜不倦地工作的人的靈魂是最美的。這一切構成了我們時代的美。如果誰認為這并不美,那他就不懂得我們的時代。”
雷鋒如何贏得“開掛”人生
盡管很多人都知道雷鋒和雷鋒精神,但對于雷鋒從小就有理想、有目標,為自己的理想努力奮斗,并最終實現了自己三大人生理想的過程,很少有人知道。
“(我)決心做個好農民,爭取駕起拖拉機,耕耘祖國大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將來,如果祖國需要,我就去做個好工人,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出把力。將來,如果祖國需要,我就參軍做個好戰士……”這是1956年,雷鋒在小學畢業典禮上慷慨激昂的發言。
小時候的理想,容易在歲月中湮沒,在現實中零落。但對于雷鋒來說,小學畢業典禮上的發言,真正是他一生踐行的誓言。雷鋒在發言中說了他人生的三大目標:做個好農民、做個好工人、做個好戰士。此后短短6年時間里,他將這些理想一一實現。
吳紅梅告訴記者,雷鋒10歲才開始上學,15歲小學畢業,本來可以繼續讀初中,他卻主動當了農民。從15歲到22歲的6年多時間里,雷鋒換了3次工作:第一次是為了實現當新式農民的愿望,小學畢業便回到了農村;第二次是放棄縣里公務員的好工作,寧愿降工資,也要成為鋼鐵廠的學徒工;第三次,當雷鋒已經成為一名技術熟練、頻頻獲獎的優秀工人時,卻毅然向另一個人生目標——參軍入伍發起沖擊,從待遇優厚的工人,變成每月只有6元津貼的小戰士。
“實際上雷鋒是以宣言的方式為自己做了一個完整、合適的人生規劃,小學畢業就明確自己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在以后各個人生關鍵點上,他都以自己的目標為準,義無反顧、不計代價地堅定選擇。”吳紅梅認為,清晰的目標是雷鋒贏得“開掛”人生的第一步。
努力、執著、愛學習、自律……雷鋒身上優秀的品質,幫助他實現人生目標,成為勵志榜樣。
當兵,是雷鋒的人生終極規劃。但是他身高只有1.54米、體重不到50公斤,想當兵根本不合格。雷鋒為了當兵,寫申請、找活干、練單杠,又說服了很多人,過了七道關,最后以候補身份當的兵,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每個人都能成為雷鋒
“點滴的小事匯聚成為偉大的雷鋒精神,雷鋒的所有行動看起來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是他持之以恒,把這些小事做到了極致,無數件小事匯成一件偉大的事。”吳紅梅告訴記者,在采訪和寫作中,最打動她的雷鋒精神就是“不以善小而不為”,這也是每個人都能學習的“從小事做起”。
吳紅梅在作者手記中寫道:雷鋒有遠大的目標理想,但他從未眼高手低,始終從眼前做起,從小事做起。
他回到農村后做過記工員、打雜助理員,在鄉政府做過通訊員,每個崗位都需要做很多瑣碎小事,即使是小事他也干得有條不紊,就是憑著“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的精神,他積極認真對待小事,著眼當下,務實勤懇,堅持做好每一件小事。
雷鋒舍不得買新襪子,舊襪子上的補丁一個又一個。雷鋒舍不得喝汽水,天氣最熱時參加運動會,他看到有人送開水,就去喝開水。雷鋒當時的很多舉動,有些戰友不是很理解,覺得雷鋒只攢錢不花錢,是個“傻子”。
然而,1960年八九月間,雷鋒所在團政治處連續收到兩封感謝雷鋒的地方來信:一封是撫順市望花區和平人民公社送來的,感謝雷鋒把自己積攢的200元錢捐給了公社;一封是遼陽市委送來的,感謝雷鋒為援助災區捐了100元錢。
發生在雷鋒身上的真實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小事的積累才能干成“大事”。
在吳紅梅看來,每個人都能成為“雷鋒”,或者具備雷鋒的某種特質。當人們了解了雷鋒的全部經歷后,雷鋒總是能一次又一次和當代人產生共鳴。
“如果雷鋒在今天這個時代,也一定是影響力超強的‘頂流’。他的一生很短暫,是很平凡的人,做的都是非常平凡的小事,但是他兢兢業業,甘愿做一個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憑著這樣的日積月累,默默行動,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功。”
雷鋒精神歷久彌新,雷鋒同志永遠活在人們心中。(記者 楊三軍、童芳)
相關新聞
- 2022-03-25長篇報告文學《奮斗與輝煌》引專家熱議:中國版《光榮與夢想》
- 2022-03-18航天精神薪火相傳
- 2022-03-04開放在窗欞上的盎然春意
- 2022-03-02航天精神薪火相傳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