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竹連山覺筍香》插圖。

《好竹連山覺筍香》
中國古代愛吃、會吃的大詩人可不少,“萬人迷”蘇東坡,仙氣飄飄的李白……詩詞與美食都有著許多難以言表的意趣。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飲食文化”是如此不可忽略、如此引人入勝的一部分。“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12月1日,《好竹連山覺筍香:古詩詞里尋美食》由北京日報出版社出版。該書在古詩詞中尋章摘句覓美食,在詩詞歌賦中體味煙火人間,更是尋覓古人意趣、情味的有趣旅程。
全書選取37首古詩詞作為切入點,分為蔬食第一、鮮味之美、五谷豐登、花果飄香、四季食俗、飲食雜記等6大類別,介紹食物食俗的源流演變、傳統習俗、歷史典故等內容,每章配有精美插圖,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知識性、趣味性兼備,是一本有關傳統美食、節氣食俗等知識的優秀讀本。
古時有種菜,名“菘”。不但名字優雅,在第一次吃它的楊萬里眼中,它如冰雪,如玉石,如水晶,“新春云子滑流匙,更嚼永蔬與雪虀。”簡直不知道該怎么贊美這種蔬菜才好了。而南齊的周颙被問到哪種蔬菜味道最贊,更是用“春初早韭,秋末晚菘”一句簡潔優美的“食評”,把它推到一個新高度。可你知道嗎?菘,就是今天在你眼中平平無奇的白菜!
在“蔬食第一”章節中,還有許多趣事、雅事、樂事。比如“吃筍”在歷代文人心目中,不僅是舌尖的享受,更是一種別樣的文化體驗。而當櫻桃與春筍作為CP同時出現在詩詞中時,它們就是春季悅目可心的物產代表,其地位之高,非其他食蔬能及。從唐代鄭谷的“恨拋水國荷蓑雨,貧過長安櫻筍時”,到宋代陸游的“杖屨尋春苦未遲,洛城櫻筍正當時”,再到明代唐寅的“一番櫻筍江南節,九十光陰鏡里塵”,至清代陳維崧的“櫻筍年光,餳簫節候”……時光流轉千年,“櫻筍年光”“櫻筍時”逐漸成為“陽春三月”的樣貌永遠地定格在詩詞之中。
立春要吃春菜,夏至要吃涼面,中秋賞月更是少不了一盤月餅,到了冬日落雪時自然是“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些“四季食俗”,講述的是飲食習俗與傳統,表達的卻是中國人順應天時、敬畏自然的生存哲學。
雖然名為“古詩詞中尋美食”,但涉及內容不僅是美食。在“飲食雜記”一章中,不但有中國人的餐桌美學、詩人美食家陸游的“養生心得”、辛棄疾的“英雄淚與煙火氣”,還有廉頗、紀曉嵐等歷史上有名的“大胃王”的故事,以及“古人充滿想象力的醒酒方式”……
本書的作者劉菲是位80后青年詩人、美食家。劉菲說:“詩詞與美食,究竟哪個更重要?人們可能會各執一詞。詩歌,是平凡生活里燦爛的閃光;吃飯,是一件最微小的‘大事’。歌以詠志,人生有了‘詩’才有意趣;民以食為天,人們有了‘吃’才有延續。詩人美食家焦桐這樣描述他心中的‘詩’與‘吃’:‘雙手各執一端:左手繆斯,右手烹飪,詩與美食,不相上下。’”
封面新聞記者張杰
相關新聞
- 2021-12-03《載人航天:新華社記者帶你探秘》出版發行
- 2021-12-03借用故鄉,尋找來路與去處
- 2021-11-23銘記歷史 謳歌英雄(序與跋)
- 2021-11-23譜寫軍民情深誼長的頌歌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