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萬米高空看中國》:以衛星為“眼” 瞰大美中國


《60萬米高空看中國》劉思楊 主編 新華社衛星新聞實驗室 編著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如果站在60萬米高空,俯瞰祖國壯美山川和秀美家鄉,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手中的這本《60萬米高空看中國》是新華社與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攜手,將互聯網數字技術與紙質圖書有效嫁接,新媒體與傳統出版物優勢互補,應運而生的一本好書。該書以“一省一脈絡,一地一經緯”為主線,以衛星圖片為基礎,用圖像和文字串聯起一幅幅氣勢磅礴、美不勝收的時代畫卷。既是一場大美中國的發現之旅,也是一次前所未見的探索之旅。
從衛星視角切入,看懂新中國70余年的宏闊變遷
閱讀《60萬米高空看中國》,首先不能忽視的是之所以選擇“60萬米”遙感技術高度是為了實現對70年新中國滄桑巨變這一宏闊的時代主題進行深度、細節的觀照和把握的初心。
圖書《60萬米高空看中國》的母本是2019年9月至11月新華社推出《60萬米高空看中國》系列報道。這個報道緣起于2019年初的一次新中國成立70周年報道策劃,新華社副社長劉思揚提出能否運用遙感衛星技術,從衛星這個獨特視角切入,用系列短視頻的形式,全景展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各地的發展變遷。隨后,新華社運用衛星資源,聚合增強現實技術和遙感衛星技術,自北向南,由東到西,捕捉全國34個省區市70年來物換星移的巨大進步和滄海桑田的宏闊變遷。
事實上,正是基于遙感衛星技術如多光譜、合成孔徑雷達(SAR) 等手段,衛星新聞才成為可能。就像新華社衛星實驗室程瑛所指出的,和傳統新聞報道不同,衛星新聞可以超越肉眼辨識,實現大空間尺度——用較低成本了解大面積范圍內發生的事情,以及大時間跨度,利用國內外數據,可以向前追溯三四十年,詳查一個長時間周期內的變化。(《衛星新聞:為遙感應用敞開新空間》)70年社會變遷是60萬米高空物理高度相契合的思想高度,或者說主題。因此,從地景的選擇上,《60萬米高空看中國》,雖然不乏傳統意義的風景,像漠河北極村、月牙泉、日月潭拉魯島、山西老牛灣以及名勝,如大同云岡石窟、嵩山少林寺、都江堰、平遙古城、西安大雁塔、敦煌莫高窟等,但本書更值得注意的在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等歷史維度重新發現和定義中國地標,講述屬于我們時代的中國故事。
如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60萬米高空看中國》的歷史線索,比如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嘉興南湖革命紅船、韶山、井岡山黃洋界、瑞金葉坪謝家祠堂、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古田會議舊址、延安、金寨縣革命烈士紀念塔、共和國的孕育地西柏坡、遼寧丹東鴨綠江畔的抗美援朝紀念塔這些地景的紅色記憶連綴起來的中國革命史;比如蘭考、紅旗渠、廢墟新城唐山、三峽水利工程、吉林市萬昌鎮世界“黃金水稻帶”核心區、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318國道上“天路十八灣”、青藏鐵路拉薩河特大橋、重慶李子壩站穿樓而過的輕軌交通線、庫布齊沙漠腹地以巨型駿馬為標志由近20萬塊藍色光伏板拼成的“藍色海洋”……構成的新中國成就史;比如從1978年18位農民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紅手印的安徽小崗村,到深圳經濟特區,蘇南模式的蘇州,浦東開發的上海的改革開放史。
從不同時代的圖片對勘,讀懂走向富裕和富強的中國故事
可以這么說,這本書的創意主體雖然是新聞工作者和技術研究人員,但貫穿全書的是史家的史識。這種史識不但體現在宏觀的歷史視野,也具體而微到書中的每一個地景的呈現,比如關于豐滿水電站,書中選擇了1941年拍攝的建設中的豐滿大壩和2018年拍攝的豐滿水電站原大壩和正在建設的新大壩;比如鐵西區,選擇了20世紀50年代沈陽鐵西區工人新村一角和2007年6月8日拍攝的沈陽鐵西新區;比如映秀鎮,選擇了2008年震后和2018年重建后的汶川縣映秀鎮,等等。不同時代的圖片對勘和對讀,讀者看到的是近現代流動的中國,變動的中國,不斷奮進走向富裕和富強的中國故事。
圖片中的中國史,《60萬米高空看中國》尤其矚目70年新中國之“新”,40年改革開放之“改革開放”。最典型的像淮河治理,以1951年5月毛澤東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為起點,1950年代和1970年代的老照片,和高空俯瞰淮南市壽縣壽西湖農場,一部淮河治理史是一部微觀的新中國史。尤其是,《60萬米高空看中國》之看中國之講述中國故事亦指新時代之新。因而,行進的中國當下,全球時代的中國崛起成為全書的一個重要聚焦點。現代化和城市化是中國參與到全球化進程的重要標識,而遙感技術使得看中國當下城市之恢宏和精微成為了可能,像收入《60萬米高空看中國》的大連港局部、南京“江南江北雙主城”、黃浦江兩岸的外灘與陸家嘴、香港維多利亞港南岸島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與金紫荊廣場、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會址和拉薩西藏會議中心等等。而其中的北京中軸線及其南、北延長線,北京長安街及其東西延長線和高空瞰閱兵三幅長卷,以及武漢火神山醫院和武昌方艙醫院是全書最能見出主創人員“60萬米高空”的用心和命意,予讀者震撼的一定不只是呈現在他們眼前的圖片,還有背后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想象。
所見是壯美河山,所見是歷史與當下,所見是希冀與未來
中國傳統觀山水方式有三。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觀點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書中的俯瞰之姿是古人無法獲得的太空視角,若以古意也是攜扶搖直上俯瞰萬物所能取的浩蕩之勢。《60萬米高空看中國》,312國道上的“天路十八彎”如何穿越橫斷山脈,連接高原與盆地;朝天門長江大橋如何跨越長江兩岸,挽起山水與都市;西江千戶苗寨,如何留守著歷史、風俗與記憶,借助“60萬高空”的衛星之眼猶在目前。《60萬米高空看中國》,從北到南,從東往西觀覽祖國34個省份,所見是壯美河山,所見是歷史與當下,所見是希冀與未來。“我們身處其中,卻從未見過”,這里不再是取于丹青的半是視野所及,半是胸中丘壑。“60萬米高空看中國”,是當代中國人可能的觀看視角。大美中國亦由此生發。這里的美,有農業生態景觀之美。紅河哈尼梯田“春如翡翠球如金”,處高山流水,傍田園人家。人民利用智慧引山頂之水,育養梯田,與自然和諧共處,是真正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有現代交通奇跡之美。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于多年凍土,生態脆弱,高寒缺氧的環中,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俯瞰青藏鐵路拉薩河特大橋,如白色哈達飛越拉薩河,這是現代的線條,是現代的速度。傳統與現代,無論衛星圖片中的變遷,實景圖片中的記錄,未著一言,卻深意在焉。(作者:何平,系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相關新聞
- 2021-10-18跟著繪本看敦煌:《走進敦煌啟蒙繪本》出版
- 2021-10-14蘭曉龍長篇新作《冬與獅》講述“鋼七連”的長津湖戰役
- 2021-10-18蘭曉龍新作《冬與獅》出版:講述“鋼七連”的長津湖戰役
- 2021-10-18曹文軒、張之路等名家齊聚 兒童文學論壇聚焦當下
精彩推薦
-
【甘快看·圖片故事】疫情之下蘭州市兒童福利院的24小時
-
【甘快看·疫情防控甘肅在行動】靜寧縣:鄉村大喇叭奏出疫情防控“最強音”
-
【甘快看·圖解】@所有人 做好家庭預防請牢記這8點
-
【甘快看·疫情防控甘肅在行動】蘭州榆中:捐贈艾葉產品助力抗疫消毒
-
【甘快看·快訊】10月27甘肅省新增本土確診病例8例 目前全省共有確診病例63例
-
【甘快看·疫情防控最美有你(18)】支援蘭州醫護人員馬明秀:甘苦與共 我們愿為抗疫盡一份綿薄之力
-
兄弟市州逆行而上 來蘭抗疫 3440名醫護人員馳援城關區
-
甘肅省疫情防控進展順利 有望在一個潛伏期內得到控制——訪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甘肅工作組專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學首席專家董小平
關注我們



